校内110篇经典文章.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校内110篇经典文章 篇一:[精品]2012年第1期总第110期后半部分 2012年第1期总第110期后半部分 2012年第1期总第110期后半部分辽宁散文 故乡的DNA 郑德忱 我写散文,很少用洋词儿。一是我洋词儿没学几个,二是怕人说我没念几天书,倒整成了假洋鬼子腔。今儿写的这篇东西,虽然用了洋词儿DNA,却是地道的土文章。 DNA是英文Deoxyribonudeicaeid的缩写,汉语翻译过来,是遗传基因的意思。说来惭愧,我曾是个数典忘祖的故乡贰臣,曾是吃奶骂娘的忤逆,也曾是发誓跳出农门、前脚走出去,后脚就再也不想迈回来的人。 我的贰臣,我的忤逆,同我的同龄人一样是有其原因的,那就是家乡的贫穷和不公。这些,像烫画的烙铁在我大脑的马海沟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先说穷,这个穷字,曾经是我和我那个时代贫下中农子弟引以为荣的字眼:越穷越光荣,越穷越革命。可到头来还是穷,穷到光脚丫子上学,穷到买不起酱油蘸盐水,穷到没衬衣换一伸手就能摸出几只虱子,穷到说不起媳妇盖不起房。不公则是使我成为忤逆的主要原因。为了跳出农门,我们那茬人的首选是当兵,有顺口溜为证:一年兵,二年党,三年复员进工厂。1965年春天,部队航校到盖县二中选招滑翔学员,我是经过几轮筛选剩下的最后两位之一。那时的我,甭提多兴奋了,我爱祖国的蓝天,晴空万里阳光灿烂,我望着天空唱啊唱的,最后的希望却像猪尿泡被猫咬了一样破灭了。原因是:政审不合格――我的姑父是现行反革命。有了这个坏姑父,我们叔伯兄弟七个一个也没当上兵。第二个不公是在盘锦油田选调还乡青年到油田当工人时,大队支书硬是让他没念中学的亲侄子顶替了我。第三个不公是县文化馆打通知大队让我去参加文学创作学习班的事,大队会计怕我耽误理发,硬是把这消息扣下了。为这事,我和大队会计吵翻了天。第四个不公是选民办教师,大队长的小姨子只读过一年民中能当民办老师,我却因朝里无人而被拒之校门之外,后来,因为那个老师干不了,才让我顶而替之。可好景不长,在教师下放时 ,我又首当其冲了。直到大队长小姨子远嫁安徽,我才柳暗花明。第五个不公是一打三反时,我成了右派分子的吹捧者,被撤销校长职务,留校察看。至于入团入党选调工农兵大学生什么的那更是想也不敢想的事。面对如此种种不公,我对这个穷村子还有什么留恋呢?苍天有眼,1978年,我以31岁的高龄考上了大学。离村那天,我是不打算回头瞅的,嘴里咬牙念道:拜拜,我的穷村子!拜拜,头顶生疮脚底冒脓的村官们!可是,当我下意识地回头瞟一眼村庄时,心里却像打碎了五味瓶,各种滋味已搅得我眼泪滂沱了。 毕业后,我进了城,总算喇叭匠跌跟头――喘了一口粗气。于是,我想按城里人的模样打造自己,先是做了一套化纤面料的西服,当穿上西服上街时,我的心则怦怦跳个不停,好像满大街的人都拿眼球当弹丸往我身上射,我觉得自己成了个怪物。最难受的是扎领带,我会联想起给毛驴套套包子,自己这不成毛驴了吗?上课时,脖子给扎得溜严,捂得冒汗。干脆,脱了西服,撸下套包,轻装上课。打那儿,我再也不穿西服了,省得人家说我土老农进城――光着膀子系领带。这时,我从骨子里认了:归根到底我还是农村人,我的体内早已印满了故乡的DNA。 故乡的DNA镌刻在乡音里。我教语文课,尽量用普通话教学。可是,我那生硬的普通话怎么也掩饰不住海蛎子味儿。有的翘舌字就是把舌头尖儿咬下来也读不准。这时,我才真切折服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是多么经典。那天我和妻逛农贸市场,看到卖水虾皮的。我问:拉锅沿儿(水虾皮)多少钱一斤?卖货的汉子直了直虾米般的腰身,眼睛一亮,反问道:你是盖县的?对,我是熊岳镶红旗的。哎呀,我是鲅鱼圈镶白旗的,咱都是熊岳八大旗的,老乡,拿些吧!我当然不能白拿人家的虾皮,就冲老乡的面子我也得多 买些,那汉子给足了秤,又多抓了一些。后来,我和那汉子成了朋友,而这朋友的桥梁,仅仅是那海蛎子味儿的乡音。这海蛎子味儿,不正是故乡的DNA吗?后来,我和老伴又陆续结识了不少辽南的小贩:卖地瓜的,卖苹果的,卖海货的,有的虽然不知名不知姓,但谙熟他们的口音。有时买海鲜什么的钱不凑手,他们就不收钱,说什么时候给都行,不给也行。 故乡的DNA潜藏在梦里。随着年岁的增长,我愈加怀恋起故土来。夜晚失眠时,会眼望天棚挨家挨户从村东头老佟家数到村西头老宫家,会不厌其烦地回忆儿时的种种趣事,会在脑海里反复播放碰海的欢乐和辛劳。想正月里跟屁虫一样跟着秧歌队走,想夏天夜晚那连台唱的驴皮影,想跟小伙伴们拉蛤蟆琴的欢乐。睡梦中,一次次回到故土,回到爹娘的怀里,回到我的剃头房,回到我曾站过的讲台。唐朝诗人顾况云:故园此去千余里,春梦又能夜夜归。是啊,想家的时候,你就做梦吧。 故乡的DNA缠绕在生活习惯中。进城30年了,我始终改不了农村的生活习惯。吃不惯蛋糕牛奶,睡不得日头照腚。文友们最喜到我家聚餐,他

文档评论(0)

178****78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