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凸轮弹性流体动力润滑油都膜厚度测试装置设计与研究-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毕业论文.docx

凸轮弹性流体动力润滑油都膜厚度测试装置设计与研究-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毕业论文.docx

  1. 1、本文档共6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凸轮弹性流体动力润滑油都膜厚度测试装置设计与研究-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毕业论文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主要工作(贡献)声明本人在学位论文中所做的主要工作或贡献如下: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主要工作(贡献)声明 本人在学位论文中所做的主要工作或贡献如下: 1、基于凸轮机构的运动特点,在深入分析了凸轮机构的润滑特性及目前各类油膜测 试技术的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位移法来实现凸轮机构油膜厚度测量的方法; 2、以实现在不同载荷、不同速度下测量凸轮弹流油膜厚度的技术要求为设计参数, 在分析接触载荷、转速、凸轮轮廓曲线和基圆半径对油膜厚度影响的基础上,构建了实 验台的总体结构方案,对实验台各个零部件进行了设计计算,完成了实验台零部件工程 图和装配图; 3、基于实验台数据采集的要求,对传感器进行选型设计并采用虚拟仪器技术,在 LabVIEW软件开发平台上编写了可实现数据采样、分析处理、显示、存储和生成报表的 数据采集系统应用软件。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 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本人完全 了解违反上述声明所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将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尚粥 日期::zotl.上乃 万方数据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1页 摘 要 凸轮机构广泛应用于自动或半自动机械设备中。凸轮与从动件之间是点或线接触。 在凸轮机构传动过程中,接触载荷、卷吸速度和曲率半径都随凸轮转角周期性变化,在 凸轮与从动件之间引起了非常强烈的非稳态弹流润滑,这使得分析凸轮机构的弹流润滑 问题变得十分困难。对于这一问题,目前多是通过假设,将其按照准稳态的润滑问题进 行研究。然而,由于凸轮机构润滑实验技术发展缓慢,理论分析还不能得到充分的实验 验证。因此,研发凸轮机构润滑油膜厚度测试实验台、探索凸轮机构的弹流润滑特性,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几种主要的油膜厚度测试方法和凸轮机构的运动特性的分析,本文认为尽管 大多数测试方法在测量稳态润滑油膜厚度时,可获得良好的实验结果,而用在凸轮机构 上则会有较大的困难。本文采用位移法测量技术,通过测量凸轮在干摩擦和油润滑两种 状态下的从动件位移,间接地确定凸轮与从动件之间的油膜厚度。以平底从动件盘形凸 轮机构作为研究对象,以弹流润滑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接触载荷、转速、凸轮轮廓曲线 和基圆半径对油膜厚度的影响,为实验台的整体方案设计提供了理论数据。 实验台的机械结构部分主要包括凸轮机构、主轴系统、加载机构和箱体的设计以及 电机选型。依据设计参数完成了三维造型和装配图,绘制了零部件工作图,并交由工厂 代为加工。采用虚拟仪器技术和LabVIEW软件设计了实验台的数据采集系统。在这部 分,主要介绍了传感器的选型方法,编写了数据采集系统的应用程序.该程序能够实现 数据分析、处理、存储和显示等功能。 关键词:凸轮机构;油膜厚度;位移法;实验装置;虚拟仪器 万方数据 AbstractCam Abstract Cam mechanism is widely used in automatic or semi‘automatic machmery· The contact between cam and its follower is a single point or line contact·During the transmission of cam mechanism,the load,the entraining velocity and radius of curvature varying with the cam angle,which causes a strong nonsteady feature of EHL between cam and its follower.This has caused considerable difficulties in analyzing EHL of cam mechanism.At present,most of the research in this area has focused on the simplified steady state problem by making many assumptions about EHL of the cam mechanism.However,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is still not fully exDerimentally validated,because of the slow development of laboratory technique

文档评论(0)

189****682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