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水文地质伦学基础第七章.ppt

  1. 1、本文档共7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水文地质伦学基础第七章

上升泉 上升泉的类型(按出露原因): 侵蚀(上升)泉 断层泉 接触带泉 侵蚀(上升)泉:当河流、冲沟等切穿承压含水层的隔水顶板时,形成侵蚀(上升)泉 断层泉:地下水沿导水断层上升,在地面高程低于测压水位处涌溢地表——断层泉。 接触带泉:岩脉或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常因冷凝收缩而产生隙缝,地下水沿此类接触带上升成泉,——接触带泉 研究泉的意义: 直接得到水文地质资料;间接分析出水文地质信息。 通过泉的出露标高、流量、动态、温度、水化学,可以综合分析与泉水成因有关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①地下水位标高 ②岩层的含水性(透水性) ③含水岩层的补给循环(交替)④地质构造、断层等 ⑤供水水源(直接利用) a. 泉出露两侧岩层的含水性:含水层、隔水层 b. 泉出露处断层的导水性 c. 泉的流量大小:导水性的好坏 d. 泉的温度:地下水循环深度 e. 泉流量大小或水化学:补给与径流条件的好坏 (二)泄流 泄流的概念:当河流切割含水层时,地下水沿河呈带状排泄,称作地下水的泄流。 地下水泄流量的确定:由河流流量过程线,分割得出地下水泄流量。 流量过程线分割方法: 在起涨点A起引一水平线交于退水段的B点,图中有阴线部分即相当于地下水泄流补给河水的量。 因雨季河水位与地下水位及其间关系将发生变化,故地下水泄流量不同于旱季。 (三)蒸发 干旱气候下松散沉积物构成的平原与盆地中,蒸发与蒸腾往往是地下水主要的排泄方式。 地下水蒸发排泄的两种类型: ①与饱水带无直接联系的土壤水的蒸发; ②饱水带 —— 潜水的蒸发。 潜水面埋藏愈浅,蒸发愈强烈。 例如:河北石家庄市,利用地中渗透仪测得潜水蒸发与其水位埋藏深度的关系。 (四)蒸腾 蒸腾的概念: 植物生长过程中,经由根系吸收水分,在叶面转化成气态水而蒸发——叶面蒸发,也称蒸腾。 蒸腾与土壤水蒸发、潜水蒸发不同: 蒸腾的深度受植物根系分布深度的控制。 在潜水位深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某些灌木的根系深达地下数十米,可见,蒸腾作用的影响深度是很大的。 例如: 成年树木的耗水能力相当大(一棵15年的柳树每年可消耗9Om3水)。 苏联饥饿草原上的灌渠林带,排水影响范围达20Om,潜水位下降最多达1.6m。 7.3 地下水补给与排泄 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地下水排泄(根据其对水质的影响)分为两类: ①径流排泄:包括以泉、泄流等方式的排泄;特点——水分(盐分)呈液态排出,盐随水走,水走盐走 ②蒸发排泄:特点——水分呈气态排出,盐分积累下来,水走盐留 地下水循环的分类: 渗入—径流型: 长期循环的结果,使岩土与其中赋存的地下水向溶滤淡化方向发展; 渗入—蒸发型 长期循环,使补给区的岩土与地下水淡化脱盐,排泄区的地下水盐化,土壤盐渍化。 从空间分布上看: 大气降水属于面状补给,范围普遍且较均匀; 地表水可看作线状补给,局限于地表水体周边。 从时间分布比较: 大气降水持续时间有限 地表水体持续时间长 两种补给来源(大气降水、地表水)的特点 就其水源而言,地表水是由大气降水转化而来的,即使对于干旱山间盆地,作为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的河水,仍然来源于山区降水,或以冰雪形式积累起来的高山降水。因此,从总体上说,降水量的多寡决定着一个地区地下水的丰富程度。 认为降水稀少的干旱地区也可能存在相当丰富的地下水资源的说法,是缺乏根据的。 潜水与承压水含水层接受降水及地表水补给的条件不同: 潜水:在整个含水层分布面积上都能直接接受补给 承压水:仅在含水层出露于地表,或与地表连通处方能获得补给。 因此,地质构造与地形的配合关系,对承压含水层的补给影响很大。 含水层出露于地形高处,充其量只能得到出露范围大气降水的补给(图a); 出露于低处,整个汇水范围内的降水都有可能汇集补充(图b)。 切穿承压隔水顶板的导水断层,在地形有利的条件下,能将大范围内的降水引入含水层(图c)。 汇水区的大小影响潜水含水层的 补给(图d)。 (三)大气降水及河水补给地下水水量的确定 平原区,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量的确定: Q=X·a·F·1000 式中:Q—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量(m3/a); X—年降水量; a—入渗系数; F—补给区面积(km2)。 1.平原区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 确定入渗系数α常用方法: (1)利用地中渗透仪测定: 地中渗透仪的基本结构。 在若干个入渗皿中放入代表性原状

文档评论(0)

186****077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