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显意识车思维和潜意识思维
显意识思维和潜意识思维 北京师范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何克抗 Hekk@ /学者专访/何克抗 显意识思维和潜意识思维 一、意识的定义(意识的本质) 二、有意识与无意识的判别方法 三、显意识思维与潜意识思维的划分标准 四、无条件的显、潜意识思维 五、潜意识思维与左右脑机能特异化 一、意识的定义(意识的本质) 当代著名思想家丹尼特(D.C.Dennett)认为,“人类的意识大概是最后一个难解的谜。……对意识,我们至今如坠五里云雾中,时至今日,意识是唯一常常使最睿智的思想家张口结舌、思维混乱的论题。”在人类已建立的众多概念与范畴体系中,意识是最为混乱的概念之一。在威廉·卡尔文的《大脑如何思维》一书中,就列出了对意识的八种不同理解;在弗朗西斯·克里克的《惊人的假说---灵魂的科学探索》中也介绍了三种基于“黑箱”方法的对意识的界定。国内心理学界与哲学界关于意识问题也发生过热烈的争论。综观国内外多年来在意识问题上的讨论,至今仍是众说纷纭,未能对意识的本质或定义得出一致的认识。 一、意识的定义(意识的本质) 1、是一种自我感觉,例如处于内疚状态; 2、是能思想、有意愿或有感知觉的标志; 3、能感知、能理解或是在一定程度上能调控自己的思维; 4、在睡眠或昏迷状态下受到抑制的一种心智机能; 5、意识表现为经过深思熟虑以后的措施或行为; 6、意识的含义与“注意”或“考虑”相近; 7、意识表现为对某种事物的关注或兴趣; 8、意识以强烈的感情色彩或明确的想法为标志。 一、意识的定义(意识的本质) 1、并非大脑的全部活动都直接与意识有关; 2、意识过程有“注意”和“短时记忆”的参与; 3、意识中的信息既能进入长时情景记忆, 也能进入运动神经系统以控制随意运动。 一、意识的定义(意识的本质) 1.希尔斯特的意识定义 威廉·希尔斯特(William Hirst)在其颇有影响的论文《意识的认知层面》中,把意识定义为:“人们对心理对象(如知觉、表象、或感受)的觉知”。 希尔斯特在用觉知这个词时,其含义包括能够用言语报告这种觉知。他认为“人们不仅能觉知到感觉、表象和感受,同时也能觉知到他们正在体验到它。他们知道他们自己正在看、正在想象和正在感受。任何意识活动都包括对外部世界和心理表象的觉知,还包括自我意识。” 一、意识的定义(意识的本质) 2.伐伯的意识定义 伐伯(I.B.Farber)等人在其《意识与神经科学---哲学与理论问题》一文中,从三个层次讨论了意识概念: 第一个层次是“意识觉察” ——包括感觉觉察、概括性觉察、元认知觉察和 有意识回忆等四种。 第二个层次是“较高级的官能” ——不仅能被动地感知和觉察信息,还具有 注意、推理和自我控制等较高级的官 能(即还具有能动作用)。 第三个层次是“意识状态” ——可理解为一个人正在进行的心理活动。 一、意识的定义(意识的本质) 3.国内心理学界和哲学界关于意识的定义 国内学术界对于意识的主要分歧点是:意识是仅指人类的认识活动,还是包括其它的心理活动。例如,著名心理学家潘菽就认为,“意识是指人的认识活动而言,也就是人的认识活动。”而另一位心理学家胡寄南则认为:“一个人的意识是在社会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以思维和语言为核心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的统一心理活动。”尽管有这些分歧,总的说来,和国外相比,取得共识部分要更多一些。关于“意识是认知、情感和意志三者统一”的观点,得到目前国内学术界较广泛的支持。不仅在心理学界而且在哲学界也有不少人持这种观点。 “知”是指人类对客观世界的知识性与理性的追求,它与认知(或认识)的内涵是一致的;“情”指情感,即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和评价,它表现为热爱、仇恨、向往、遗憾、满意、不满以及对自身喜、怒、哀、乐等的心理体验、心理活动;“意”指意志,即人类力图把理想或目标变成行动的决心与毅力。意识作为知、情、意三者的结晶并不等于认知或认识过程,也不同于一般的心理,而是高度理性化的心理。 一、意识的定义(意识的本质) 4 .国内和国外关于意识定义的主要分歧 (1)国内学者把意识等同于意识的对象(把意识视同认知过程或是知、情、意三者的统一),而国外的绝大多数学者(伐伯是少数的例外)则把意识看作是对感知、想象、回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觉察或觉知(希尔斯特的定义和伐伯的第一层次定义是大体一致的),更高层次的意识则不仅对这类心理过程作出被动的反应(觉察或觉知),还包括对这些心理过程的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