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刑法学案例分析题(作为例题看下).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刑法案例分析 ……………………………………………………1.哈吉。奥格雷,男33 外国国籍,飞机副驾驭员,。。。。在飞机至我国上空时,奥用事先准备好的刀,使机长改变航向,飞入我国,并降落在我国某省某县。试分析:对奥的劫机行为能否适用我国刑法予以处理?为什么? 答:(1)奥的劫机行为属于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应当适用我国刑法予以处罚。(2)奥的劫机行为发生在我国领域外,但结果发生在我国领域内,根据属地原则应当受我国刑法管辖。(3)奥的劫机行为属于我国参加并承担相关义务的反劫机公约规定的犯罪,根据普遍原则也应当适用我国刑法予以管辖。 ……………………………………………………2.王某某,男20岁 王某某与被害人陈某(13岁)系邻居,平素关系好。一日王某与陈某去洗澡,游泳时,陈某要求王某带他到深水处玩。王某知道自己游泳技能不是很熟练,但自信能满足陈某的要求。后陈某在深水处体力不支,溺水死亡。试分析:王某的行为与陈某的死亡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王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 答:(1)王某的行为与陈某的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构成不作为的犯罪。(2)陈某的死亡是由王某的行为所致,二者之间存在着刑法上的因果关系。(3)王某负有消除陈某生命安全所处危险状态的义务却并未履行,属于不作为。(4)王某的行为造成了陈某的死亡,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因而构成犯罪。 ……………………………………………………3.陈某,男,1981年11月生,某校学生。 1997年10月15日,陈某与同学吴某发生争吵,陈某用刀捅了吴某,致使吴某脾脏被刺破,(法医鉴定为重伤)。试分析,陈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是否应当负刑事责任?为什么? 答:(1)陈某的行为构成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2)陈某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属于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3)陈某故意伤害他人致人重伤,其行为符合相对负刑事责任的情形。 ……………………………………………………4.李某 男45岁 李某见一群农民在他家自留地上挖树,很生气,就对其子说:“咱们从山后滚石头,砸死他几个,看他们以后谁还敢来挖!”。。。。其子见状有点害怕,停下了说:“别砸了,说不定真的砸到人呢。”李某说,不会,隔着远呢!后来一人被击倒死亡。试分析:李某行为时的心理态度是什么?为什么? 答:(1)李某行为时的心理态度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2)李某虽然预见到可能致人受伤甚至死亡,但轻信能够避免,因而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而不是间接故意或者疏忽大意的过失。(3)李某的行为造成他人死亡,构成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5.李某,男25岁 拖拉机驾驶员。一天下午,李某为了更换油桶,将内盛冻油的油桶在自家院内用火烤,烤了约5分钟,油桶炸起来,将在其院内玩耍的陈某(5岁)炸死,刘某(3岁)炸成重任。试分析:李某行为时的主观心理态度是什么?为什么? 答:(1)李某行为时的心理态度属于疏忽大意的过失。(2)李某应当预见到烤油桶可能发生爆炸致人受伤或死亡,但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到,因而属于疏忽大意的过失。(3)李某的行为构成他人死亡,构成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6.赵某,男19岁。一天晚上,赵某见陈某三人,误以为虽同厂青年,。。。。。。陈某质问,赵某说是认错人了。陈不谅解,将赵打伤,后赵用所带刀向陈某腹部猛戳一刀,将陈某重伤,后送医院抢救。试分析,赵某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 答:(1)赵某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构成犯罪。(2)赵某遭受的是现实的不法侵害,符合正当防卫的规定。(3)赵某的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重伤,符合特别防卫权的规定。 ……………………………………………………7.何某,男43岁 某市镇一家饭馆突然失火,火舌已伸到第三家,何某命令几个工人去拆紧邻第四家的房屋,。。。。。。此时火已蔓延到第三家尾部。半小时后,大火被扑灭。试分析:何某的行为是什么性质?是否应负刑事责任?为什么? 答:(1)何某的行为属于紧急避险,不构成犯罪。(2)何某的行为是在火势蔓延很快更多房屋遭受焚毁危险的情况下不得已采取的,保护的是公共安全及他人财产安全。(3)何某的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小于所保护的利益,没有超过必要的限度。 ……………………………………………………8.王某,女,36岁 。王某与刘某系夫妻,因关系不和,刘某正闹着要离婚。王某不愿意,对刘某怀恨在心。一日,王某将预先准备好的一瓶硫酸倒在刘某的面部,看到刘某疼痛,王某急忙将刘某送到医院,造成刘某严重烧伤。试分析:王某的行为属于犯罪中止还是犯罪既遂、犯罪未遂?为什么? 答:(1)王某的行为属于犯罪既遂。(2)王某的行为已经实施完成,并且造成了符合犯罪构成要件的危害结果。(3)王某送刘某就医的行为没能阻止既遂

文档评论(0)

勤能补拙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