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移动生活:旅游创造人类新文明
非洲大草原上,每到一定的时节,成千上万的动物,舍弃眼下相对安静悠闲的生活,周期性地告别自己的“家园”,踏上漫漫的迁徙之路,特别是候鸟,堪称永不迷路、俯瞰天下的真正“动物”。动与静,是动物界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共存的两种状态。风景在远方,风景在别处,风景在路上,人是否需要回归动物的本能?移动,在人类生活中,曾经扮演了什么角色?在未来又将扮演什么角色?以旅游为载体的移动生活,是否能够开创一种代表人类未来的新文明——移动文明?
一、旅游是人类移动状态下的生活
1.移动是人类作为动物之人与精神之人的完美结合。宇宙万物处于运动之中,其中,动物,相对于植物(其实植物从嫩芽初生到花开花落,同样处于运动中,只是我们肉眼不容易察觉而已),其运动的特性表达得更加明确,离开运动,动物不成其为动物。人类,作为地球上最高等级的动物,人体的很多器官随着进化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而其中运动的特性亘古不变。虽然人类没有非洲猎豹的速度,但发动机的问世,使我们可以追求越来越快的速度;虽然人类没有骆驼的耐力,但石油、天然气及新能源的不断问世,可以使我们走得更远。即便如此,我们仍希望自己更高更强更快,以更好地适应移动生活对身心的综合要求。
人与其它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有经过特别进化而发育的大脑,进而人是有精神和精神追求的。求新猎奇,进而远方崇拜,永远追求,永不满足,是人类移动生活的永恒动力。人们力所能及(包括借助马车、汽车、飞机、航天器等工具)的范围之外,永远是他们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向往和追求,推动了人类移动生活在空间上和质量上的不断向前发展。
2.移动是旅游不可缺少的特性。“旅游”一词就字面而言包括两个意思,一是旅,旅行,亦即移动,为了一定的目的而从一地到另一地的位移过程;二是游,游览、观光。概而言之,旅游就是移动中的游。再进一步,旅游中的游,可进一步细分为:旅后游,即从居住地到达旅游目的地后的游览,其中,旅是手段,游是目的;旅中游,行进在风光秀美的风景大道上,游在路上,游在旅中。手段,亦是结果或结果的一部分。由此可见,“旅”与“游”密不可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将两字组合起来的“旅游”一词正是二者密切关系的体现。
被广泛采用的“艾斯特”旅游定义: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也体现了旅与游的密切关系。旅即移动,是旅游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
3.旅游就是生活。郭庆在其《旅游动机与特点探析》一文中提出:旅游是生活,是旅游者日常定式生活的有效延伸——一种不同于常态下的临时的、跳跃多变的生活,这种生活是绝大多数人为之向往并愿付诸实践,去了还想再去,去了这里还想去那里,这将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充实旅游者的生活,为人们的生活增添无穷的魅力和色彩。同样,旅游也可以是工作。商务、会议等公务旅游,一边从事公务活动,一边欣赏他乡异地风土民情、秀丽风光到特色美食。工作可以归入大的生活概念,或者说,工作也是生活。因此,此类旅游活动仍然从另一方面证明旅游是生活。
旅游(包含休闲、度假),是与日常的静态定居生活相对应,处于移动状态,因而属于相对动态的生活。
二、人类移动生活的螺旋式上升
1.游牧文明社会,人类迁徙活动是低级移动。原始社会之前,人类的迁徙,与其它动物本质上是一样的。
进入原始社会,生产和生活工具都极其简陋,生产力非常低下。几乎所有的活动也都是为了生存。为了得到更多的用以果腹的肉、果实及用于御寒需要的皮毛,人们不得不风餐露宿去所能走到的更远处采摘和捕猎,以实现茹毛饮血的生活。移动(迁徙),可以说是生活所迫,不得不动,不动不能生存,也可以视为游牧社会特殊的“旅游”(工作的目的)。
从原始社会,到游牧文明的鼎盛时期,移动在人类生活中都占据主导地位,但没有证据表明观光审美和休闲意识在其中占有重要位置。
2.农耕文明社会,绝大多数人植物式生存。种子及农业工具的出现,特别是如“井田制”等封建生产关系,将劳动者与土地相“捆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生产者的活动范围主要在房舍与农田之间,农闲时也可以到集市上用相对过剩的农副产品交换自己所需要的其他生活用品。农民两点一线的生活,只是为了谋生。绝大多数农民,除了服兵役、征战之外,一生的活动半径大约只有几十公里,实际上与植物的状态相差无几,可称为“植物式生存”。
然而,农耕文明毕竟创造了较多的剩余价值和社会财富,相对于迫于生存的低级移动,其定居生活方式无疑是一种进步。同时,旅游活动开始在精英阶层大量出现。但谁是第一个旅游主体意识真正觉醒的旅行家?周穆王?孔夫子?秦始皇?汉武帝?谢灵运?玄奘?李白?麦哲伦?哥伦布?……他们都是伟大的旅行者,却未必称得上旅行家,因为他们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新奥法是一种把设计、施工、监测相结合的科学的隧道建造方法。.docx
- 新材料作文范文.docx
- 新产品开发企划书.docx
- 新传媒时期电视包装发展趋势.docx
- 新华人寿创世之约投资连结型个人终.docx
- 新加坡留学申请步骤、时间规划.doc
- 新旧会计准则科目区别.doc
- 新农村村庄建设整治规划导则.docx
- 新品人参上市前期调查.doc
- 新人如何切入直销话题 10种方法帮助你迅速上手.docx
- DB31 2002-2012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复合调味料.pdf
- DB31T 239.2-2013 城市公共交通非接触式集成电路(IC)卡 第2部分:收费机技术规范 (2).pdf
- DB31 310005-2021 制药工业大气污染物派放标准.pdf
- DB31T 95-2022 高处悬挂作业安全规程.pdf
- DB31T 527-2020 医用电子加速器治疗机房 放射防护与检测要求.pdf
- DB31 594-2012 再生铝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pdf
- DB31 SWZ 013-2021 上海市水文测站运行管理规程.pdf
- DB31T 73-2020 水泥粉磨系统运行管理与节能监测.pdf
- DB31 540.1-2011 重点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要求 第1部分:总则.pdf
- DB31 781-2013 岸边集装箱起重机能源消耗指标限额和计算方法.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