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文史 第六十一辑 广州老字号 下册.pdfVIP

广州文史 第六十一辑 广州老字号 下册.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 1 页 制 药 第 2 页 第 3 页 黄 一文 同心济世数百年 ——广州陈李济药厂 广州陈李济药厂是我 国历史悠久的中成药企业之一,创建于 明朝万历年间 (公元 年 ),迄今 已跨越 四个世纪。在祖 国 的医药宝典 中, “陈李济 ” 占有重要 的一页 ,素有 “北有 同仁 堂,南有陈李济 ”之美誉 。 “陈李济 ”缘于广东南海县商人陈体全和李升佐两人合作经 营 ,取陈李二姓 ,再突 出一个 “济 ”字 ,以表协力 同心济世之 宏 图伟愿。陈李济创立后,广集古代固有成方、验方 ,选用上乘 药材原料,悉心研究炮制技术,终于以精湛的工艺,制成多种别 具一格的古方正药。清朝初年 , “陈李济 ”的蜡丸已名闻遐迩, 成为 “广药 ”的代名词。 据史料记载,清朝 同治皇帝有一次患上风寒,腹痛吐泻,经 御医推荐服用陈李济 “追风苏合丸”, “药到病除,龙颜大悦”, 遂敕赐 “杏和堂 ”的封号 ,以资表彰 ;同时还钦定陈李济珍藏 的百年 旧陈皮为广东每年进奉慈禧太后的贡品。民国初年颁布商 标法, “杏和堂”成为陈李济的正式商标,一直沿用至今。 陈李济创业初期,只雇几名工人,前店后厂,手工生产 ,是 典型 的小作坊形式 。后来 由于产 品声誉 日高 ,产 品除赴京展销 第 4 页 外,还远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据史料记载,当时陈李济出品的 “追风苏合丸”,在云南省怒江、西双版纳一带,一粒可售一个 银元。 世纪 年代 ,随着华人 出国谋生,陈李济 的产 品从此 远销到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 国、缅甸、印尼等地 。清咸 丰六年 ( 又在广州十三行开设一个批发所 ,作为产 品输 出、洋药原料输入的口岸贸易机构。 年 ,英法联军入侵广 州 ,老铺不幸毁于炮火 ,遂将药店暂迁佛 山。英法联军战事 既 平,即复厂广州 ,佛 山为支店。 年 和 年 ,又先后在香 港和上海开设支店。 年香港支店转往澳 门开设 。当年 ,又 曾在马来西亚筹办分厂,到台湾筹设支店 。因此 ,形成了一个跨 省、跨 国的店网。民国初年,陈李济成为我国最早的外向型企业 之一 。据 《广州文史资料》 (第二十五辑 )所述 : “陈李济 (杏 和堂 ) 年征税时,自报本银 万元 (当时是一笔大 数字 )。除参加成药行会外,还加入张大 昌行 (行会组织),这 样可 以减少环节 ,直接进货。但其售价,又因牌子老信誉好等原 因,比同业的同类产品,卖高一些 ( 年 仍 保 持 些 优 势 )。以 苏合丸、益母丸、宁神丸、宁坤丸较有名气,获利不菲,为他号 所不及 。”这段时间是陈李济 的鼎盛时期 。当时,广州陈李济杏 和堂、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为我国历史最悠久、声名最显 著的中成药店,在行业 中鼎足而立 ;而广州陈李济杏和堂比北京 同仁堂创建还早了 年 。 广州解放初期,企业私方对 国家私营工商业政策不够理解, 将资金、原料抽走,把珍藏的旧 “陈皮”部份转移到香港支店 。 后又 以 “业务无暇兼顾 ”为词 ,放弃 内地经营 。幸得人 民政府 帮助 ,职工共 同努力 ,克服重重 困难 ,组织生产 自救 ,继续经 营,业务逐步恢复正常。公私合营时期,以陈李济为主厂,先后 并入神农、万春 园、伟 氏、冯致 昌、何弘仁、燮和堂、橘香斋等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