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精确定量栽洗培技术.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水稻精确定量栽洗培技术

豫南稻区:籼稻为主,其中信阳市水稻种植面积近700万亩,小苗移栽。 豫北沿黄稻区:粳稻为主,近200万亩,麦茬稻长秧龄。 豫中稻区:籼粳稻混种区,100多万亩。 水稻是人类重要的粮食作物,世界上约50%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和稻米消费国。依靠科技进步,我国稻谷产量由50年前的不足2t/hm 增加到目前的6t/hm 以上,单产在世界主要产稻国中名列前茅 。我国的水稻种植面积平均占谷物播种面积的26.5% ,稻谷总产占粮食总产的43.6% ,在保证人民生活需要、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水稻育种技术的进步,从矮秆和半矮秆育种到杂交稻、超级稻育种及其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乃至世界水稻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水稻栽培科技上,中国同样有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尤以高产栽培的成就更为突出。 1. 水稻栽培理论与技术的发展 1.1 水稻群体合理动态结构 20世纪50年代末,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殷宏章等针对“大跃进”时期水稻产量的虚假现象,对作物群体结构开展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群体结构涉及的内容、群体的发展动态、群体与个体的矛盾、以及合理群体的一些形态生理指标,首先在国际上提出了水稻群体合理动态结构的概念;与 此同时,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陈永康 提出了单季 晚稻全生育期叶色变化的“三黄三黑”的看卣诊断 技术。开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水稻栽培科学理论 与技术的研究。 1.2 水稻发育特性理论 水稻的发育特性,是指从营养生长转变到生殖生长所表现的特性 。一个水稻品种生育期的长短主要决定于其内在的3个特性:(1)感光性:品种受日照长短的影响而改变生育期的特性;(2)感温性:品种受温度高低的影响而改变生育期的特性;(3)短日高温营养生长期(也称基本营养生长期):在最适的短日、高温条件下需经历的营养生长期。上述3个特性称为水稻品种的“三性”或“两性一期”。1962—1963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稻生态室和丁颖等通过定光、定点和分期播种等试验,研究了全国161个代表性水稻品种的感光性、感温性和短日高温营养生长期,明确了我国早、中、晚各熟制水稻品种的“三性”,为水稻的品种引种、育种、以及确定种植制度、品种搭配和制定高产栽培等提供了依据。 1.3 “小、壮、高”栽培途径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凌启鸿等 提出了“小群体,壮个体,高积累”的水稻高产栽培途径,简称“小、壮、高”栽培模式。其基本要点是:在满足适宜穗数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基本苗;用群体较少的基本苗数,使个体充分分蘖形成健壮个体;用个体的增大,发展群体,达到高产必须的穗数,并形成大穗;以群体和个体的协调,提高抽穗前的物质积累和抽穗后的光合生产能力,提高结实率和粒重,夺取高产。 1.4 水稻叶龄模式 2O世纪8O年代初,凌启鸿等 在继承前人有关水稻器官建成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数十年的研究,创立了水稻不同品种类型的生育进程的叶龄模式,简称水稻叶龄模式。它是将水稻品种按主茎总叶数和伸长节间数进行分类,以器官相关生长为生物学依据,叶龄进程为生育诊断指标,建立高光效群体为中心的栽培理论与技术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按主茎总叶数和伸长节间数对品种类型进行划分;叶龄进程与其他各器官的相关生长; 高产群体动态结构的叶龄模式;叶龄模式与基本苗数的确定;肥水运筹的叶龄模式等。水稻叶龄模式曾被中央农业领导部门列为全国十大科技成果推广项目之一,对我国水稻生产发展产 生了重大影响。 1.5 “稀、少、平”高产栽培法 20世纪80年代中期,蒋彭炎等 根据浙江 双季早、晚稻的高产形成特点,提出了“稀、少、平”的高产栽培模式。其基本要点是:通过稀播,培育壮秧;通过少本插,利用分蘖成穗;通过平稳促进,减少无效分蘖,形成大穗,增加结实率和粒重。 1.6 水稻品种源库栽培理论与技术 20世纪80年代末,曹显祖等 运用作物产量源库理论,依据各品种产量形成的主要限制因子(内因),将长江中下游现用水稻品种划分为源限制型(限制产量的主要因子为光合同化物的不足)、库限制型(限制产量的主要因子为库容量不足)和源库互作型(库、源共同制约着产量)3种类型,并提出了相应的栽培对策,从理论到实践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品种栽培理论与技术体系。 1.7 水稻群体质量栽培 水稻群体质量栽培是在20世纪90年代由“水稻叶龄模式”发展起来的水稻高产群体质量栽培理论与技术体系 。它以提高抽穗至成熟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为核心,提出了与之相关的群体质量指标:如抽穗期适宜的叶面积指数和与伸长节间数相等的绿色叶片数,总颖花量,粒叶比[颖花(粒)/叶(cm )],有效叶面积率(群体中有效茎蘖的叶面积占总叶面积的比例)及高效叶面积率(有效茎蘖最上3叶的叶面积占有效叶面积的比例),抽穗期单茎茎鞘重,抽穗至成熟期颖花根活量(单位

文档评论(0)

181****7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