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性:走进我们生活的哲学范畴.doc

公共性:走进我们生活的哲学范畴.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2 公共性:走进我们生活的哲学范畴 □袁玉立 (本文字数:3131) 第1页/共2页   《新华文摘》2005年第24期   字号:【大 中 小】   一、当代生活世界的公共性日趋增长      在当代生活世界,一种正在拓展的生活维度,即公共性的生活或生活的公共性质正在深刻影响我们的各个生活领域。在经济生活中,公共品和公共价值的生产日益发达,其质量和数量增势迅猛;随着税收的增长和人们对企业外部经济需求的增强,公共品生产在发达国家国   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幅增加,其中公共品对于私人品的比例增幅更快;专家预见,一国公共品不仅将成为一国公共资源的主体,而且将成为各国商品和服务的主体。在政治生活中,公共权力的效率呈现日益增强的趋势,公共权力的异化比起以往的历史时期,似乎显著滞怠,公平与效率被社会强烈关注,其公共性正与日俱增;权力体系的结构愈来愈复杂化,其功能也愈来愈多样化,公共生活领域逐渐扩大,几乎伸展到生活的各个部分,人们从没有像   今天这样期待开放公共领域和公共空间,并对其公开、公正和参与有强势需求;非政府公共机构日益发展,日益成为政府、企业以外的第三大组织,联合国的改革和发展需求,体现了世界范围内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共关系以及公共生活领域的强化态势和“全球性”特征。在精神文化生活中,公共伦理和公共道德愈来愈为哲学家们所热情关注;公共理性的张扬和诉求,日益成为现代性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人们通过“批判的公共性”去累积本真的公共性,重建公共领域和交往理性,从而推进了当代文化批判理论的建设和公共文化精神的形成;各国的文明、各个民族的文明,虽然时有局部冲突的情形,但是文明的交融及其多元一体趋势日益凸显,世界文化与文明的公共性特征亦日趋显现。在其他社会生活中,公共目标的意义显著并作用扩大,公共目标和公共价值愈益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每一个共同体的性质,从而愈来愈决定着当代关于“社会”的新概念,以至几乎每个健康的社会共同体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获得了如此鲜明和强烈的公共性。现代社会正在加速告别那种仅靠血缘或地缘维系的社会关系,共同的生产活动(业缘)和共同的生活需求日益成为现代性显著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目标选择。   当代生活世界日趋增长的这种公共性质,是历史由阶级史、民族史进入世界史的标志,虽然阶级史、民族史依然存在。这意味着人类的个体与群体的矛盾正在(趋于)从属于个体与类的矛盾。   我们不仅生活在以阶级、阶层划分的社群或共同体中,还生活在以国家、地区、民族、氏族、家庭、职业、党派、社团、年龄、性别划分的共同体中。不论你是否愿意,你却难能摆脱一些小至两人小群体,大至管理全人类事务的联合国组织在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其他方面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这些影响和作用,看起来似乎都是个人的意志、情感、理性受个人的价值、需要、利益驱动的自由、自觉、自主的思维和行为,但从个人的思维和行为的轨迹看,事实上都是上述规模、功能、性质不等的共同体的公共意志、公共情感、公共理性在其公共价值、公共需要、公共利益引导下的不完全或完全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路径与结果。一般地说,我们把共同体中公共意志、公共情感、公共理性、公共价值、公共需要、公共利益对于个人意志、个人情感、个人理性、个人价值、个人需要、个人利益的代表性或体现度,称为公共性。简言之,共同体的公共性质就是公共性。我们用英语词汇CommonNature对应公共性。Common,源于古希腊词汇(Koinon),指“公共”、“共同”、“普遍”,意为人与人之间在工作、交往(共同体)中相互照顾和关心的一种状态;它的词根相近的词Commit含有“委托”的意思;它的另一些词根相近的词Committee(委员会)、Community(社会、公社、共同体、一致[性]、Com鄄munism(共产主义)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公共性一词。   总之,西方和东方的哲人对这个时代只要能称之为具有现代性的事物,都同时又被打上了公共性的烙印:自由、民主不过是围绕着公共目标和社会责任而推行的价值选择;契约精神和契约化现象不过是两人以上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公共性诉求而已。正是这种公共性诉求推动了现代企业制度、现代市场体系和现代政府组织。作为现代性的两大基石———理性和主体性,在社会主义实践和现代化实践推进下,哲学家们更强调公共主体(或集体主体)和公共理性,更强调作为社群、政党、阶级、民族和国家的主体性意识,特别是其间那种富有批判精神的自我意识和公共意识,因而,更关注现代性增长与建构中的公共性本质。      二、公共性是与实践性相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      我们在寻找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的现代性意识时,不仅发现了这一哲学区别于以往和同时代任何哲学的特征———实践性,还沿着现代社会实践所开

文档评论(0)

zzqk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