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回归道德智慧 转型期的道德教育与教师.pdf

回归道德智慧 转型期的道德教育与教师.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 1 页 德理论层出不穷 ,而 中国道德教育实效却不尽如人意 ,问题究竟 出在哪里 ?是理论 出了 问题 ?是教育实践 出了问题 ?是生活本 身出了问题 ?或都有责任 ?从道德理论本身来看 ,道德理论脱离 生活是致命 的问题 。来源于生活 、为解决生活 问题和应答人生 困惑而产生 的道德理论 ,却疏离 了人 的生活,成为道德教条;以人为本 的、关乎生命本性 的道德理论,却与生命本身相对立 ,失却了生命的气息,成为机械的教义。 道德教育理应成为儿童道德智慧发展的有利条件 ,缘何使儿童感到窒息 ? 现实生活本身是儿童道德智慧发展的源泉 ,而现实生活中的世俗化、低俗化 现象,却影响了儿童道德智慧生命的发展。 能否找到一种 “安身立命 ”的道德心理学说,能否研究一门使人容易理 解、乐于接 受、切 实可行、终 身受益 的道 德理 论 ?这是提 出“道 德 智慧 ”这一 论题 的初衷 。 中国传统的道德理论是关于生命的学 问。中国的道德心理学 、道德教 育学和道德哲学的核心论题是道德智慧问题,重视实践理性主体的发展 ,具 有明显的生命气息和道德情感主义倾向,具有浓厚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 ,易 于人们认 同和实践 。但 中国近代 以来的道德理论与实践 ,却丢弃 了这种优 秀传统道德理论,成为脱离生活实际,疏离人的生命本性,甚至是与生命本 性相对立的、空泛的、机械的道德教义。这是导致我国道德教育实效较低的 第 2 页 主要原因。近 年来 ,中国国内关于道德理论的研究力度开始加大 。人们 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道德理论和实践模式,积累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 中国道德教育实践的改革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进一步 的研究仍在进行 中。目前存在的主要 问题是,在对道德理论进行纠偏的同时,又陷入了另一 个道德陷阱。比如提倡道德 向生活世界 回归 ,却有将道德教育淹没在世俗 生活中的倾向;提倡人文主义道德教育,却存在着排斥道德理性的过度情感 主义倾向。道德理论研究,缺乏对道德范畴的核心概念 ,如道德智慧、道德 信念 、道德直觉、道德理性等的关注 ,缺乏对道德心理的个体发生学进行研 究;缺乏对道德心理和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哲学关照;道德哲学与道德心 理学和道德教育学的融合与转换不足 ;研究倾向于科学主义范式,人性化方 向的思考不够,等等 。这些 问题不仅影响了道德理论的发展 ,也不利于道德 实践 的发展 。 西方 的道德理论走过 了一条从德性一道德认知 道德智慧发展 的道 路,具有强烈的理性主义倾 向。以道德心理的发展为例 ,西方有影响的道德 心理学研究有三大主要流派 :情感发展方面的精神分析理论、行为发展方面 的社会学习理论和认知发展方面的道德认知理论 ,贯穿其研究的一条主线 是道德理性主体 的发展 问题 。西方 的道德心理学在取得 了巨大成就 的同 时,也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其主要的问题是道德心理和道德教育的无趣味, 忽视道德主体的超越性、自主性和实践性,说到底,没能对人的生命本性作 完整的把握和肯定 ,其根本 问题是道德心理 中人文精神 的缺失 。在研究 内 容上 ,大多数的研究重心放在 了品德心理的静态结构或 品德心理结构的某 种成分上 ,对个体品德心理发展的动态考察与分析不足,也缺乏对品德心理 结构整体功能的研究。加德纳的 “多元智能理论”打破 了唯科学主义、唯理 性主义的道德心理研究范式,出现了 “道德智慧”概念 。在加德纳的智力结 构 中,道德智慧是十分重要 的概念 。这使得西方 的道德心理学发展具有 了 人性化 的特征 。 找 寻一种使人容 易理解、乐于接受、切 实可行、终身受益 的,能使人“安 身立命”的道德教育理论 ,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因此,本书力图从道德哲学、 道德教育学、道德心理学视阈融合的角度,来揭示向道德智慧回归的道德教 育问题,有助于突破现有的道德理论的局限性,为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改 革与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思考方向。 第 3 页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请先注册登录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