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南朝清谈之型态及其发展综论-国立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系.PDF

南朝清谈之型态及其发展综论-国立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系.PDF

  1. 1、本文档共6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南朝清谈之型态及其发展综论-国立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系

文與哲 第二十二期 2013 年06 月 頁97~158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  南朝清談之型態及其發展綜論 紀志昌 〔摘要〕 本文寫作的旨趣,要在補足現今學界清談研究在「南朝」時期之分疏與論述 的不足。「南朝」,自劉宋至陳(420-589 ),近一百七十年時間,相較於魏至東 晉(220-420 )之二百年,仍是一段不算短的歷史。唯學術史上,南朝清談一直是 被忽略或只是被附帶提過的部分,歷來的研究者,皆較少正視它是否也可以作為 一個論述主體而存在。本文嘗試從南朝史傳等相關文獻中鉤稽清談發展之型態與 面貌,研究發現,文獻中實仍存在著相當豐富的談辯資料,且大多寓有相當濃厚 的「名士化書寫」,而符合「清談」之所以為「清」的名士化界義。經由整理, 大致將南朝清談分為:一、傳統式清談之「原型」 ;二、講學談論式之「變型」。 「原型」者,乃以士人談論傳統三玄或相關玄、佛論題為主,是一種名士在周旋 交際之間,展露風流才性與清逸特質的言談表現。「變型」者,乃基於「原型」 中士人(僧)之從游問道的現象發展而來,而轉趨為一種結合臨機論議、躬自講 經等多面向、多層次交融的講座文化型態,若從這一部分來觀照整個 「南朝清談」, 將可以看出清談文化在南朝發展的無窮張力與滲透力。 關鍵詞:南朝、清談、名士化、世說新語、講座 本文為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NSC-100-2410-H-110-039-MY2 之主要研究成果。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收稿日期:2012 年11 月14 日,審查通過日期:2013 年5 月20 日 98 文與哲.第二十二期 一、前論:本文研究動機、目的與取徑 放眼學界歷來對清談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魏晉」時期,對於「南朝清談」, 則多未予以重視,就算偶一提之,也僅是「魏晉清談」研究的從屬論述,亦即學 界至今尚未有專門針對「南朝清談」的全面性研究。這其實涉及對「南朝清談」 的評價與定位問題,即「南朝清談」,可不可以作為一獨立的論述范疇而存在? 關於這一方面,早期學者如青木正兒,謂南朝清談為「餘勢」;1又何啟明則言「餘 2 3 波」; 岡村繁氏甚至認為劉宋以後的清談「急遽衰退,徒剩形骸」。較近期學者 范子燁則定位為「衰落時期」。4 即或是標揭出仍有幾點可值注意的唐翼明,也以 5那些在論述上完全輕忽而不論者就更不用 「尾聲」、「只剩下一點回聲」視之, 說了。 雖然「南朝清談」在文化史上的定位似乎並不被肯定,然而可喜的是,也有 不少學者願意以較為正面的角度來看待,如板野長八在相關論述中曾以猜測的語 氣表明,清談於隋末似未必消亡的懷疑。6在描述意義上,個人認為余英時先生修 正陳寅恪先生的意見,分魏末西晉是「前期」、東晉是「中期」,南朝是「後期」, 1 參〈清談〉,發表於《岩波講座東洋思潮》第4 卷(1934 年),頁1-45 。 2 參《魏晉思想與談風》(臺北:學生書局,1978 年),認為南朝清談衰竭不振,乃因佛教 發展、儒家正統地位恢復、文學漸受重視等因素,故談論內容空乏。唯為何清談必然與 儒、佛、文學等活動就不相融?似乎有過於窄化清談之虞。 3 參〈六朝貴族文人の臆病と虛榮(──關於清談)〉,收入《日本中國學會創立五十年記 念論文集》(東京:汲古書院,1998 年10 月),頁299-315 。 4 參《中古文人生活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 年),第四章〈清談的歷史還原〉, 頁149 。他援引馬瑟氏從「黃金」到「土泥」的四期概念,將整個清談史分為:1.萌芽時 期(147-239 ) 2.形成時期(240-249 ) 3. 鼎盛時期(250-419 ) 4.衰落時期(420-589 )。 「南朝清談」即其所謂「衰落時期」,但他卻又認為南朝清談形式上既多了「筆談」,對 象上又及於「寒士」,題材上儒、釋、道多元並進,既如此,不知用「衰落時期」予以評 價是否合宜? 5 參《魏晉清談》(臺北:東大出版,1992 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angyueyu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