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职业危害真培训材料.ppt

  1. 1、本文档共5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职业危害真培训材料

* * (四)职业有害因素的长期效应和对子代的影响 对人体致癌物,我国肯定的有石棉、联苯胺、苯、氯甲醚、砷、氯乙烯、焦炉作业人员肺癌,铬酸盐制造业所发生的有关肿瘤列入了职业病。但许多职业有害因素长期作用下对人体致癌与致畸作用有可能引起后代的影响,但尚需进一步研究。 * * 二、职业病的形成 职业病的形成即由接触职业危害因素到发生职业病,需有一定的条件和过程。 * * (一)职业接触 职业接触有直接及间接两种接触,直接接触以经呼吸道吸入气态(气体、挥发性物质及加热蒸发物质)及气溶胶(粉尘、烟、雾)物质者,对人体的作用最强;有些毒物易穿透皮肤粘膜而被吸收,对人体的作用亦较强。在生产环境中经手、食物、饮水等间接接触而经胃肠道吸收的机会较少,作用亦较小。在判断某一职业危害因素的危害大小时,首先必须知道这有害因素的具体情况,如接触方式,接触量、接触时间等。 * * (二)作用剂量(浓度) 无论是接触化学因素、物理因素或生物性因素,若达不到一定的量不会引起有害作用。而作用剂量又有一次和多次之分,一次主要与防止发生急性作用有关,后者则与防止发生慢性作用有关。由于作用剂量=剂量(吸收量、吸入浓度或作用强度)×时间,而作用剂量又与反应(或效应)呈一定的相关。因此,必须了解各种职业危害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等,以便更好地预防职业病的发生。 * * (三)个体反应 生产工艺、操作方式和防护措施的有无及其效果好坏,对人体接触和作用剂量均有影响。在同一作用剂量条件下,多数人的反应大体相似,但有时并非完全一致,尤其是致敏反应往往只在极少数人中发生。此外,性别、年龄的不同,其敏感性亦不同;如妇女在经期、孕期和哺乳期间,对某些毒物的敏感性增高,如低浓度的铅作业不仅对女工本人的健康,而且对胎儿及婴儿也都有明显的影响。因此在考虑职业有害因素对人体的影响时,既要考虑对大多数人的一般反应情况,也要考虑对个别人的个别反应情况。 * * 人体对职业危害因素的反应,不仅复杂多样,且有一定的发病过程,这是由于各有害因素本身的特点、作用剂量的多少、个体反应的不同三者结合而形成的,其表现有:急性和慢性作用;特异和非特异作用,如噪声可使操作人员的听力降低乃至耳聋,与此同时还可能出现非特异作用,如心血管系统或神经系统的反应;某些职业危害因素对不同系统或器官有突出的效应或亲和作用,如镉对肾脏、四氯化碳对肝脏等;此外尚须考虑职业特征。 * * 职业病的诊断是一项政策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它涉及到生产管理责任、操作人员劳动保障、保险待遇、生产的积极性、劳动能力鉴定和预防措施的改进以及投资、经济效益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职业病的诊断应按职业病防治法要求,分析病人职业史;现场危害调查与评价;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的结果等予以诊断,诊断采取综合分析、由三名以上有职业病诊断资格的医师集体诊断的办法;分级诊断原则;对有争议的,由上一级卫生部门组织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予以确诊或复核。凡已发生疑似职业病患者,无论确诊与否均应进行妥善处理和治疗,并告诉单位和本人。 * * 职业病防治法 一、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原因 (一)对职业病危害的严重性认识不足。 * * (二)乡镇生产经营单位的无序发展,加剧了职业病的扩展。 (三)职业病危害从境外向境内转移。 (四)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 (五)法制观念淡薄。 * * 二、《职业病防治法》的主要内容 (一)适用范围。本法的调整范围限定与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职业病。 (二)从业人员权利。 有职业健康权、知情权、受教育权和决策权。还享有拒绝职业权、特殊保障权(孕妇、哺乳女工)、检举控告权和获得赔偿权。 * * (三)自律管理要求 1.前期预防:工作场合要符合职业卫生要求;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或控制效果评价以及职业病防护设施的“三同时”。 * * 2.劳动过程中的防护和管理:设置和配备专业人员,制订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建立职业卫生档案和健康监护档案;开展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与评价,以及职业卫生法规和防护知识的培训。 3.职业病患者的保障:参加工伤社会保险;建立职业病报告制度;以及职业病患者的待遇。 * * 改善劳动条件, 优化作业环境 改善劳动条件、优化作业环境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包括组织措施、安全卫生技术措施、个体防护和卫生保健措施等。 * * 一、要有健全的组织措施为保证 生产经营单位,特别是主要负责人在搞好生产的同时,必须重视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工作,经常参加执行情况检查。严格执行安全卫生的法律、法规、规程、标准等;单位的安全、卫生机构及工会,均应检查有关单位执行情况。 * * 生产经营单位对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

文档评论(0)

180****515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