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国就要急国家之所需,刘光鼎院士做出那些贡献.docxVIP

报国就要急国家之所需,刘光鼎院士做出那些贡献.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报国就要急国家之所需,刘光鼎院士做出那些贡献 刘光鼎,1929年12月29日出生,山东蓬莱人,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学家。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58年组建中国第一个海洋物探队。1980年任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司副司长、石油地质海洋地质局副局长。1989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所长,1993年当选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并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享有“中国海洋地质之父”美誉。 “报国就要急国家之所需,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 1948年,刘光鼎进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并于同年9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回忆说,当年他曾与华罗庚的女儿华顺一起散发过新华社的宣传单,也曾到街头暗中调查傅作义的兵力配置。 刘光鼎与石油结下不解之缘是在1951年夏天,他与另外9名同学到陕北实习。这次实习也是党组织为了创建新中国的石油工业而特意安排的,地质矿产部和燃料工业部正焦急地向北大延请人才。当时指导刘光鼎的老师是陈贲——中国石油地质界的先驱。 作为一名老地下党员,陈贲曾与刘光鼎彻夜谈心,他说:“一个国家要发展,需要全方位的强大。中国要国富民强,不能没有石油,石油是国家经济的血脉,没有石油就等于贫血。”谈话从晚上7点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早上7点。刘光鼎思绪万千:“爱国就要报国,报国就要急国家之所需,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由此,刘光鼎的志向及全部精力都投向了石油。 很快,刘光鼎成为中国第一支地震勘探队的成员。 那时地震勘探队的主要任务就是勘探石油:用炸药引发地震波,通过收集反射情况,判断地层情况,最终发现石油。 野外地震勘探异常艰苦,经常是脚踏黄土,面迎风沙,扛着沉重的炸药,还要拉着胳膊般粗细的电缆……每天都累得腰酸背痛。苦!累!不过刘光鼎心中明白,以地球为实验室,就得克服困难;也只有克服困难,才能换来成功和喜悦。在地震队的日子让刘光鼎受益多多,终生难忘。他对地震勘探技术有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认识。从测量到钻探,刘光鼎一下子走出了“象牙塔”,将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第一次有机结合起来。 “我们在渤海捞了一条‘大鱼’,已经听到海底石油哗哗流淌的声音了” 中国对海洋石油的关注始于1954年。当年,有两兄弟在位于海南岛西南端的莺歌海捕鱼时,发现海面上冒出了开锅般的气泡。 不久,我国组建了第一支海上地震勘探队,主要任务就是在南海从事石油勘探。 刘光鼎当时乘坐的是1918年美国制造的“金星号”轮船,这是一艘经改装的专业海洋科学调查船。 由于缺乏仪器,刘光鼎和同事用手榴弹做震源,把沥青灌到罐头瓶里作为密封材料。望着烟波浩渺的大海,刘光鼎热血沸腾,然而,神秘莫测而又难以驯服的大海却给这位心比天高的年轻人上了一课。 作为震源的手榴弹在海面爆炸后,只能溅起十几米高的水柱,而地震仪上,却没能显示出一点点的结果。地震仪再次改装后,同样没有结果……“固执”的大海依然深不可测。 刘光鼎望海兴叹:科学光凭热情是不够的!他并未沮丧,更没有放弃。这次“失败”的勘探,让他基本摸清了海洋物探的难点,知道了我国在这方面的欠缺。此时,机遇再次垂青于他:1959年,既懂勘探又会俄语的刘光鼎被选派到苏联考察海洋物探。 在苏联的短短几个月里,刘光鼎眼观耳听心记,认真地参与、学习、思考着海洋物探的全过程,生怕错过任何一个技术细节。1960年初,他掌握了一手海洋物探知识,满载而归。 等到再次进行海洋物探时,刘光鼎和同事们在海上力战风浪,终于获得了有效的地震记录。作为技术负责人,刘光鼎欣喜若狂。“1960年秋有了记录,出了结果。”刘光鼎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中国海洋物探事业由此进入了收获的季节。 1965年,海洋地质研究所组织会战,在渤海地区开展大规模地质和地球物理综合调查。10月底,刘光鼎和他的团队终于圆满完成任务。这次勘探成果,被评为1965年国家科委重大成果。“我们在渤海捞到了一条‘大鱼’,我们已经听到海底石油哗哗流淌的声音了。”刘光鼎说。 中国海洋地质勘探从此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我要站在国家的高度,没有时间去考虑自己的事情” 1966年6月,刘光鼎从到长江中游地区做调查的工作中结束后返回南京。 此时恰逢“文革”爆发,刚到南京,他就受到批判。36岁的刘光鼎被定为反动学术权威……可此时他牵挂的仍是那些刚刚获得的数据,那些躺在抽屉里的资料。 1970年,曙光再现。一年后,刘光鼎返回南京。中央要求海洋地质科研部门到北部湾进行勘探,刘光鼎等人就此摆脱了困境,研究所从南京搬到了湛江,更名为第二海洋地质调查大队。 大海扬帆天地阔。刘光鼎再次踏上了进军海洋的征程——目光聚焦在油气储量远景巨大的南海上。 此次北部湾地质与地球物理调查意义重大,在他们提交的7份调查报告中,不仅发现了涠西南大型背斜构造,还为以后渤海、南黄海、东海大陆架、珠江口、北部湾、

文档评论(0)

178****78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