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学批评的新范式
——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1945年以后,在当时的联邦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统治着文学批评和理
论领域的是 “新批评”在德国的变种“文本批评”(werkimmanentc
Textkritik)学派。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如维尔利(M. Wehrli)、沃斯勒(K,
Vossler),凯瑟尔 (G. Kayser)和施泰格尔 (E. Staiger)等,强调文学
的 “自主性”与“独立性”,将作品(“诗作”)视为一种“自在的、全封
闭的存在”和客观的认识对象,声称作品是文学唯一的实体,其价值仅仅蕴
含在自身之中,因此,任何理解、批评、评价和研究都只能以此为出发点,
以它为唯一的对象。离开作品这一“本体”,一切都将失去依据和意义。在
这一学派看来,每一部文学作品即 “诗作”,是一种完整的语言构造,都包
含了客观的认识与审美的前提和结构,其总体形态、价值和意义是它自身所
固有的,超越时空并永远不变的,其社会和审美效果以及历史地位亦由它自
身的性质所决定。由此出发,文本批评主张文学批评和研究必须 “非意识形
态化”,摒弃一切历史的、社会的、传记的背景材料,排除一切 “主观的心
理因素”,对作品的文本进行 “无任何前提”的观照,才能获得“客观的科
学性”,因为,所有这些背景材料和主观心理因素都将损害文本的绝对独立
性,将 “非美学的判断”带入文学批评,妨碍人们正确地、不带偏见地、公
正而客观地认识和评价作品。维尔利称: “假如我们承认,诗作是文学理论
研究的核心对象,那么,我们就不但应该,而且必须把作品的产生过程、它
与作者的关系,它的来源、作用和影响、它在时代潮流中的意义和地位等等
①
统统排除在研究范围之外” 这一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凯瑟尔亦宣布:“文学
批评是一种发现诗作的固有性质和价值的科学性工作,不容许批评者有丝毫
的主观偏见,不论这种偏见源于何处,来自批评者个人或是社会。”②
文本批评学派将文学作品从文学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孤立出来,割断了作
品与文学传统的纽带,既否定了它与它的创作者和接受者的联系,也否定了
社会存在对文学作品的制约。更为严重的是,它作为统治着高等学府的文学
教学、支配着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的方法论,严重地压制和阻碍了新的批评
和研究方法的产生。到五十年代末,它已经僵化、凝固为一种经院式的理论
教条和刻板而繁琐的研究程式。它不仅不能容忍对作品的不同解释,而且不
容许在解释中出现的任何差异。正因为如此,在六十年代爆发的 “反权威”
浪潮中,它首当其冲地成为文学领域内叛逆者攻击的对象。
六十年代初,由于国际和国内政治局势的变化,西欧各国的公众意识日
益活跃,知识界和青年学生对政治的关心大大加强,整个社会生活迅速 “政
治化”。六十年代中期,在法国、前联邦德国等爆发了大规模的学生运动。
在学术领域,出现了一股强烈的革新潮流,猛烈地冲击着陈旧的治学方法和
沉闷的学术空气。在这种形势下,文学批评和理论领域也发生了剧烈的反叛。
在前联帮德国,越来越多的文学工作者,特别是年轻一代的作家和批评家,
对以文本批评学派所代表的学院式文学批评和研究的合理性提出了强烈的怀
疑。他们认为,这种极端形式主义的理论和过时的方法论严重脱离文学创作
和批评的实际,早已不能适应新的时代、新的现实的需要,文学批评和理论
① M·维尔利 《文学科学导论》,维尔茨堡1948 年,第17 页。
② W·凯瑟尔 《语言的艺术作品》,1952 年伯尔尼和慕尼黑,第23 页。
界应当进行一次彻底的 “自我反省”,开展一次广泛的讨论,以明确文学与
社会存在的关系以及文学的本质、功能和效用;在方法论上,必须克服客观
主义的倾向,从本体论形而上学的封闭圈子里走出来,在文艺与社会的广泛
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前提下考察文学的进程、存在方式、作用方式和结果。
以文本批评学派为主体的旧的文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由于自身的缺陷,终
于抵挡不住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年轻一代文艺理论革新者的挑战,逐渐丧失其
统治地位并日益衰落、解体。在随之出现的文学研究方法论的危机中,许多
人开始探索新的道路,试图突破旧的理论框架,建立新的思维方式和理论构
想。
接受美学便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它的创始人之一伊瑟尔1987年底在
为 《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银行零星装饰维修 投标方案(技术方案).docx
- 2024年民航安全检查员(五级)资格理论考试题库(重点500题).pdf VIP
- 挫而不折+破茧成蝶+——挫折教育主题班会课件.pptx VIP
-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2《亚洲人文环境》教学课件.pptx VIP
- 医院手外科进修汇报.pptx
- 慢性肾衰竭病人的护理【共34张PPT】.pptx VIP
- 鹅卵石道路的铺装步骤与方法.doc VIP
- 上海科技大学毕业答辩PPT模板.pptx VIP
-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学期7.2《亚洲的人文环境》第1课时课件.pptx VIP
-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奇异的克隆牛小数加减法》单元备课教案青岛版六三制.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