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坎坷一生执著追求
奥格斯堡,慕尼黑
一八九八年二月十日,贝托尔特·布莱希特诞生于德国的奥格斯堡的一
个殷实之家。这个德国作家中最坚定的资产阶级批判者不仅出生于资产阶级
家庭,而且他生长的城市也是德国资产阶级的发祥地之一。
布莱希特的家园古朴、静谧,一片田园风光,但也不无几分荒凉;他的
家在护城河旁,河的一边是栗树林荫道,另一边是旧城墙的断垣残壁。天鹅
在水塘里游嬉,栗树飘落片片枯叶……
布莱希特对自己出生的家庭没有好感,在他那幼小的心灵里早就埋下了
叛逆的种子,他晚年的一首小诗便是印证:
我是个富人家的宠儿,
父母将我的衣领扣得紧紧,
娇生惯养,让人伺候,
还教我如何去发号施令。
待我长大成人,举目四顾,
上流社会芸芸众生,
不能赢得我的欢心,
不愿让人伺候,发号施令。
我背离了自己出身的阶级,
却愿和卑贱者相依为命。
童年,布莱希特的父母亲昵地称小欧根·贝托尔特为艾京,他生活在一
个舒适、安逸的家庭里。父亲工作顺利,进项可观,事业上一帆风顺,很快
从一个造纸厂的推销员晋升为商务代理人,一九一四年成了该厂的经理。因
为他经常出门在外,孩子们的教育全由母亲承担。小欧根还有一个弟弟,但
母亲却把母爱全都倾注在大儿子身上,天天送体弱多病的艾京去幼儿园,以
后连上学也要送去。母亲的溺爱引起了小伙伴们的嘲笑,却又不敢对他放肆,
因为他乖觉、活泼,是个小机灵鬼,常出些坏点子,在玩耍的时候,他总是
充当 “小首领”。
布莱希特很早就开始了自己的 “叛逆行为”。他的祖母晚年和一个鞋匠
十分投契,又常和一个女厨子一起出入剧院,策马遣兴。有身分的人认为这
样做有失体统,称她为“不名誉的老婆子”,惟独小孙子布莱希特敬仰祖母,
佩服她在风烛残年时终于敢向旧的传统观念挑战了。
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他受的宗教影响都不深。父亲只是名义上的
天主教徒。布莱希特对学校里的课程感到趣味索然,惟独对牧师的 《圣经》
课兴趣十足。吸引他的并不是 《圣经》带来的福音,而是《圣经》故事中精
采的描写以及马丁·路德翻译 《圣经》所用的华丽词藻和“规范”的德语。
布莱希特对 《圣经》非常感兴趣,视如珍宝。因而,当十五岁的布莱希特写
出题为 《圣经》的剧本时,周围的人并不十分纳罕,倒好像早在意料之中。
布莱希特于一九○八年秋开始求学于奥格斯堡皇家文科高中,他在学校
成绩平平,只有写作文感到得心应手,十六岁就能写出相当出色的诗歌。他
善于思索,不把师道尊严放在眼里。一次,他和一个同学都没有通过期终考
试;眼看就要留级,那个同学用橡皮擦去几处错误,要老师重新打分。作弊
行为露了馅,那位同学未能如愿。布莱希特别出心裁,尖酸刻薄地把几处批
改错的地方用红笔重重地划了几下,然后去找老师问个究竟,老师只得亲自
擦去自己原来错的更正。于是,总分提高了,布莱希特如愿以偿。
布莱希特最初的文学作品于一九一三年至一九一四年以贝托尔特·欧根
的笔名发表在校刊 《收获》上,其中有诗歌《燃烧的树》和他的第一个剧本
习作 《圣经》。《圣经》是一个独幕剧,讲的是天主教徒侵占了一座城市,
城里的居民笃信新教,并为之奋战,不惜以身殉教,最后城毁人亡。布莱希
特把这视作无谓的牺牲,在他这个中学生看来,人的生命高于宗教信条。毕
竟是习作, “剧本”比较粗糙,但是,它的批判倾向却是难能可贵的。
剧本 《圣经》的作者感到自己应该成为一个作家和艺术家,他深信自己
具有这样的禀赋。于是,他开始勤奋练笔,博览群书,关心时事。在学校,
他和几个佼佼者颇为引人注目,他成了一个独往独来的小天才。母亲的感情
是细腻的,她最了解儿子,常说: “他和我们完全不一样。”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他和所有师生一样,热血沸腾,决心为祖国
而战,写了不少歌颂皇上,赞扬帝国的文章。一九一五年以后,他才从战争
狂热中清醒过来,与战争受害者同命运,共呼吸。在一篇作文里,他对 “英
勇献身”作了和以前截然不同的评价: “为祖国而死无尚荣光,其乐无穷。
这种说法只是恶意的煽动。不管是在床上还是在战场上,死亡总是痛苦和难
受的,对韶光正美的青年人更是如此。只有傻瓜才会一味追求虚荣……”教
师们对爱国主义者贝托尔特·欧根的一反常态甚是惊讶,特别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