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从Prof.JanaS.Roker的观点检视先秦认知思想-南华大学哲学与生命.PDF

从Prof.JanaS.Roker的观点检视先秦认知思想-南华大学哲学与生命.PDF

  1.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Prof.JanaS.Roker的观点检视先秦认知思想-南华大学哲学与生命.PDF

《揭諦》第 28 期 頁 1-38 從 Prof. Jana S. Rošker的觀點檢視 先秦認知思想 李賢中 摘要 羅亞娜教授對於先秦認知思想的處理方式,是從名、實、 知、行範疇為特定觀點來考察,由儒、墨、名、道家的名實 認知思想進行比較,進而取得先秦整體的認知思想輪廓,指 出此與西方知識論的差異與特色。本文一方面指出這種探討 方式的價值、意義與不足之處,另一方面延伸羅亞娜觀點, 更詳細地說明先秦時期認知思想的內涵,進一步指出各家認 知思想的差異與關係;從認知對象、認知主體、認知結構與 認知背景,指出墨家是以經驗世界實用導向為背境、儒家是 以倫理、政治為背境。名家的公孫龍在認知上以認知作用的 後設反省為基調,在表達上則要求一名一實、名實相符;惠 施是比較相異事物以求同的一體論。老、莊則是以形上實體 之道為本。本文嘗試從認識論的觀點進一步了解先秦的相關 思想。 關鍵詞:名、實、知、行、認知對象、認知主體、認知結構、 認知背境 【收稿】2014/09/23 ;【接受刊登】2015/01/15  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暨大連理工大學 (2012-2015)特聘海天學者 2 《揭諦》第28 期 從 Prof. Jana S. Rošker的觀點檢視 先秦認知思想 李賢中 壹 、Prof. Jana S. Rošker觀點下的先秦認 識論特徵 2008 年於香港中文大學出版: ”Searching the Way—Philosophy and Epistemology in Pre-modern and Modern China” 一書,作者Jana Rosker (羅亞娜),她是斯洛維尼亞 盧布拉納大學(University in Ljubljana )亞非學系漢學教授, 她有感於西方學者缺乏對中國認識論此一領域的瞭解不足, 因此選擇並非其母語的英文撰寫;她希望有更多的西方學者 關心中國認知思想之論題,在此一論題的探討上,羅亞娜教 授認為:「不能以西方既有的認識論框架如主客對立的結構來 看中國的認識論,因為每個傳統文化都有其獨特的思想系統, 1 並且各自的特色也會表現在不同思維及語言的結構中。」歐 洲的認知思想有嚴格的主客之分;在中國知識則常聯繫於具 體的應用與實踐,有天人合一,也有天人相分;有知行合一 2 也有可分的思想。她進一步比較中、西、印在知解的動機與 1 Jana S. Rošker ”Searching the Way—Philosophy and Epistemology in Pre-moderrn and Modern China”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08. P.XIV 2 中國哲學的天人關係、知行關係就其可分者,如有《荀子•天論》: 「明於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的思想;《墨子•大取》也有 從 Prof. Jana S. Rošker的觀點檢視先秦認知思想 3 目的不同:「在中國,『知』的中心在自我與世界的和諧;在 西方,『知』的中心在征服世界;在印度,「知」的中心在超 3 越自我(overcoming the self) 。」她認為中國的這種和諧並非 各要素與宇宙社會整體是平等的,而是所謂的道通為一。 戰國時代各種文化、價值觀、語言混聚而成,古典中國 的認識論,緊密地連接語言(名)與實在(實)的結構關係。

文档评论(0)

sunguoho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