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球内部各圈层之间的界面(包括相变界面),其实都不是一个截然的界面,而是一个过渡带的特点,在这个薄带内,具有上、下部物质混杂的特征。 整个固态地幔的温度在1000~3500℃之间,其地温梯度仅为0.088℃/100m,相当于地壳内平均地温梯度的1/33.这种较低增温幅度在硅酸盐岩石内的热传导是很微弱的。 研究认为,地幔内存在由深部到浅部的热对流,即可能由少量(约百分之几)氢、氮、碳、氧化物或硫化物以流体的形式在晶体间隙、矿物颗粒间或岩石缝隙中流动,以保持地幔从下到上温度变化较小。另外,地幔内部并不是均质的,某些部分积聚的热量较多,可能成为热流向上运移的部位,称为地幔羽或地幔柱;较冷的地幔热流体向下运动,这样就形成地幔内的热对流。地幔热对流既有全地幔大对流,又有分层对流。 (四)、大气的运动 一、大气圈 (一)、大气的组成 (二)、大气圈的结构 (三)、大气的热状况 大气圈(atmosphere)是因地球引力而聚集在地表周围的气体圈层。大气是人类和生物赖以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也是使地表保持恒温和水分的保护层,同时也是促进地表形态变化的重要动力和媒介。 大气圈的总质量约5×1018kg,其中绝大部分分布在大气圈的下层。自然状态下的大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主要由氮、氧、二氧化碳、水及一些微量惰性气体组成。但是随着人类活动的日益增强和工业化的发展,大气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和悬浮颗粒也明显增多。就大气的组成成分而言,可分为恒定组分、可变组分和不定组分3种。 (一)、大气的组成 成分的分类及其特点: (1)、恒定组分:氮、氧、氩 (2)、可变组分:二氧化碳、臭氧、水蒸汽 (3)、不定组分: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 注意:我们现在讲的都是现阶段的大气组成,而且是低层大气的组分(70km以下)。高层大气以氮、氧、氢等的原子、离子为主。地质历史时期的大气组分与现今也是不一样的。 氮,78.09% 氧,20.94% 氩,0.93% 其他,0.04% 恒定组分主要成分 按体积计算 按质量计算 氮,75.51% 氧,23.15% 氩,1.28% 其他,0.06% 大气圈的下界通常是指地表,但在地面以下的松散堆积物及某些岩石中也含有少量空气,它们是大气圈的地下部分,其深度一般小于3km;其上界并无明确的界限,一般认为在2000~3000 km的高空向行星际尘埃的密度过渡。大气圈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有显著的差异,根据温度、成分、电荷等物理性质,以及大气的运动特点,可将大气圈自地面向上依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及散逸层。 (二)、大气圈的结构 大气圈分层的主要依据: (1)、物质组成 (2)、大气温度变化 (3)、电荷 (4)、大气运动 大气圈的垂直分层 对流层 厚度:平均11-13km,赤道17-18km,两极8-9km。 气温:从下向上是降温的,大气降温率是6.50C/km,对流层顶约-830C。 大气运动:强烈的对流。 成分:含水蒸气、尘埃。 气象现象:风、霜、雨、雪、雹、雾等。 质量:约占大气圈质量的75%。 大气圈的垂直分层 平流层 高度:从对流层顶到55km。 质量:占大气圈质量的25%。 气温:从下向上是升温的,到平流层的顶温度升到00C。 大气运动:水平运动。 成分:几乎不含水蒸气、尘埃,存在数层臭氧层。 无天气现象。 大气圈的垂直分层 中间层 高度:从平流层顶到80-90km。 气温:从下向上是降温的,到中间层的顶温度降到-800C。 大气运动:对流运动。 存在电离层(D),反射无线电波 大气圈的垂直分层 暖层 高度:从中间层顶到800km。 气温:从下向上迅速升温,到300km高空,温度达10000C。 存在多层的电离层(E、F、G),也称电离层。 大气圈的垂直分层 散逸层 高度:从暖层顶到外层空间。 物质:多以原子、离子状态存在。 是地球物质向宇宙空间扩散的部位。 大气圈的垂直分层 大气的热量分布状况是产生各种大气现象和过程的根本原因。炽热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源源不断地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所以人们把太阳辐射称为短波辐射。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平流层中的臭氧能强烈地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主要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但能量最多的可见光却很少被大气吸收,能够穿透大气射到地面上来。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是很少的(约为19%)。 (三)、大气的热状况 气温是指大气的温度。在同一地点,由于地球的自转使太阳辐射强度发生昼夜更替,从而导致气温日变化。一天之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分析生产过程中问题.pdf
- 区域物流系统规划.pdf
- 中小学国际音标教学.ppt
- 绕组变形测试介绍.ppt
- 智能数字化轨道小车物流传输系统方案书.pdf
- 无线基站专业查勘细则v1.0.pdf
- 多孔介质BISQ模型中慢纵波.pdf
- 雨水管线试验段施工总结.pdf
- 让我们走进低碳生活.ppt
- 低碳环保经济第5节.pptx
-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测试卷及答案【网校专用】.docx
-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测试卷及答案1套.docx
-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测试卷及答案【典优】.docx
-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测试卷及答案【各地真题】.docx
-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测试卷及答案.docx
-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测试卷及完整答案(有一套).docx
-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测试卷含完整答案【精选题】.docx
- 精品六一儿童节ppt模板61幼儿园小学生节日主题班会亲子活动策划班会课件34(1).pptx
-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测试卷及完整答案(网校专用).docx
-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测试卷及完整答案(必刷).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