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7中医执业医师西医内科学考点:缺铁性贫血
任何原因使铁的损耗超过体内所能供给的量时,即可引起缺铁性贫血。
1.损失过多 慢性失血是引起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
2.摄入不足。
3.吸收不良。
发病机制
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形成多由先天禀赋不足、饮食失调、长期失血、劳倦过度、妊娠失养、病久虚损、虫积等引起脾胃虚弱,血少气衰所致。
1.饮食失调;
2.心脾两虚;
3.脾胃虚弱;
4.虫积日久。
中医病因病机
缺铁性贫血病位在脾胃,与肝、肾相关。脾胃虚弱,运化失常,虫积及失血导致气血生化不足,是本病发生的基本病机。本病多属虚证,但也有虚实夹杂之证。
临床表现
多数起病缓慢,临床表现分为两类:一类为贫血本身的表现;另一类为组织中含铁酶类减少,引起细胞功能紊乱而产生的症状和体征。
1.贫血本身的表现 一般症状为皮肤和黏膜苍白,疲乏无力,头晕耳鸣,眼花,记忆力减退;严重者可出现眩晕或晕厥,活动后心悸、气短,甚至心绞痛、心力衰竭。尚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胀、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2.组织缺铁症状
(1)精神和行为改变:如疲乏、烦躁和头痛在缺铁的妇女中较多见;缺铁可引起患儿发育迟缓和行为改变,如烦躁、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等。
(2)消化道黏膜病变:如口腔炎、舌炎、唇炎、胃酸分泌缺乏及萎缩性胃炎。常见食欲减退、腹胀、嗳气、便秘等。部分患者有异食癖。
(3)外胚叶组织病变:皮肤干燥,毛发干枯脱落,指甲缺乏光泽、脆薄易裂甚至反甲等。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IDA诊断包括以下3方面:
1.贫血为小细胞低色素性:男性Hb64.44μmol/L,转铁蛋白饱和度4.5μg/gHb。
3.存在铁缺乏的病因,铁剂治疗有效。
西医治疗
病因治疗
铁剂治疗
1.口服铁剂:是治疗IDA的首选。如琥珀酸亚铁0.1g,每日3次。餐后服用胃肠道反应小且易耐受。应注意进食谷类、乳类和茶等会抑制铁剂的吸收;鱼、肉类、维生素C可加强铁剂的吸收。口服铁剂后,先是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增多,高峰在开始服药后5~10天,2周后血红蛋白浓度上升,一般2个月左右恢复正常。铁剂治疗在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至少持续4~6个月,待铁蛋白正常后停药。
中医辨证论治
脾胃虚弱证
证候:面色萎黄,口唇色淡,爪甲无泽,神疲乏力,食少便溏,恶心呕吐,舌质淡,苔薄腻,脉细弱。
治法:健脾和胃,益气养血。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合当归补血汤加减。
心脾两虚证
证候:面色苍白,倦怠乏力,头晕目眩,心悸失眠,少气懒言,食欲不振,毛发干脱,爪甲裂脆,舌淡胖,苔薄,脉濡细。
治法:益气补血,养心安神。
方药:归脾汤或八珍汤加减。
脾肾阳虚证
证候: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腰膝酸软,神倦耳鸣,唇甲淡白,或周身浮肿,甚则腹水,大便溏薄,小便清长,男子阳痿,女子经闭,舌质淡或有齿痕,脉沉细。
治法:温补脾肾。
方药:八珍汤合无比山药丸加减。
虫积证
证候:面色萎黄少华,腹胀,善食易饥,恶心呕吐,或有便溏,嗜食生米、泥土、茶叶等,神疲肢软,气短头晕,舌质淡,苔白,脉虚弱。
治法:杀虫消积,补益气血。
方药:化虫丸合八珍汤加减。
例题:
康某,女性,28岁,患功能性子宫出血多年,就诊时面色萎黄,口唇色淡,爪甲无泽,神疲乏力,食少便溏,恶心呕吐,舌质淡,苔薄腻,脉细弱。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102g/L,血清铁浓度常为8.1μmol/L,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为12%。应首先考虑的病证结合诊断是
A.缺铁性贫血,心脾两虚证
B.再生障碍性贫血,脾胃虚弱证
C.缺铁性贫血,脾胃虚弱证
D.肾性贫血,脾肾阳虚证
E.再生障碍性贫血,脾肾阳虚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