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课件2012年春第五章.pptVIP

  1. 1、本文档共16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本资源来源于互联网,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犯到您的版权,请提出指正,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第三节 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第一节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社会生活的三大领域,及相应的三大道德领域 第一节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 私人生活——封闭性、隐秘性 公共生活——开放性、透明性 公共生活超越了私人生活的局限,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何谓公共秩序?是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 主要包括: 工作秩序、教学秩序、 营业秩序、交通秩序、 娱乐秩序、网络秩序 生活秩序、生产秩序等。 这是日本地震时,日本人在一个场所避难时的场面。虽然刚经过了可怕的大地震,但是日本人依旧很有秩序,坐在楼梯上都会主动让出一条道,方便他人。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第一节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法律是显露的道德,道德是隐藏的法律。 ——林肯 二者的区别至少可归结为: 1、产生的条件不同。 原始社会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律,只有道德规范或宗教禁忌,或者说氏族习惯。 法律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以及私有制、阶级的出现,与国家同时产生的,而道德的产生则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同步,道德是维系一个社会的最基本的规范体系,没有道德规范,整个社会就会分崩离析。 弄清几个概念 道德是人们为了我们群体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 公德是生活于社会中的人们为了我们群体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 而“私德”则指个人品德、作风、习惯以及个人私生活中的道德。私德是存在于小于社会大众的小群体或个人中间的道德。 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一、 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根据共同生活的需要而形成的,如遵守公共秩序、讲文明、讲礼貌、诚实守信、救死扶伤等。它对维系社会公共生活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一)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与人们的公共生活息息相关,文明礼貌是人与人和谐相处、待人处世的基本礼节。 在日常生活中,哪些不文明现象比较常见? 校园十大不文明现象 (二)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是在有人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帮助和关心。 助人为乐是中华传统美德。 助人为乐是基于对他人幸福和个人幸福之间辩证关系的深刻认识而采取的理性行为,是人道主义和道德高尚的重要标志。 男子被公交车撞倒双脚被轧?众人合力抬车施救 事件回顾: 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在佛山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引发网友广泛热议。 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时32分离世。2011年10月23日,广东佛山280名市民聚集在事发地点悼念小悦悦 ,宣誓“不做冷漠佛山人”。 佛山小悦悦叩问了全民道德底线 人们的道德水平降低,要想弄清这个问题,先得明白人的道德是从哪里来的? 当我们彻底清晰了人的道德是依附什么土壤而生长的,那么,只要全社会对道德生长的土壤充分培植发扬光大,人的道德自会源源不断喷薄而出。 一边是路人漠然而去,一边是好心人被诬陷,当今社会的公共道德良知再次被严厉拷问。如何避免类似道德悲剧重演?如何保证好心人行善“零风险”? 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经验。 法国:1994年修订的《法国刑法典》就有“怠于给予救助罪”, 具体条文是:“任何人对处于危险中的他人,能够个人采取行动,或者能唤起救助行动,且对其本人或第三人均无危险,而故意放弃给予救助的,处5年监禁并扣50万法郎罚金。” 美国州法律,发现陌生人受伤时,如果不打“911”电话,可能构成轻微疏忽罪。 中国的国情与别国不同,但是可以立法规定惩罚机制,即被救者如若事后反咬一口,则须亲自上门向救助者赔礼道歉,并施以其本人医药费1至3倍的处罚。 新加坡就有类似的规定,正因为有“道歉+赔偿”,新加坡再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公民在实施见义勇为时也免去了顾虑和担忧。 英国版“小悦悦”事件 英国数百路人不扶昏倒中学生引发舆论哗然。 英国一名14岁男生上学途中在轻轨站晕

文档评论(0)

alla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