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相似三角形判定3.doc

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相似三角形判定3.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3课时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2,3.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比较、归纳的能力,感受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两种判定方法SSS和SAS与三角形相似定理的区别与联系,体验事物间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经历从试验探究到归纳证明的过程,发展学生合理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重点 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2,3及其应用. 难点 探究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2,3的过程. 教学设计 一、问题引入 1.我们学习过哪些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 (三角形相似的定理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2.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有怎样的关系? (全等三角形是特殊的相似三角形,相似比k=1) 3.如果要判定△ABC与△A′B′C′相似,是不是一定需要一一验证所有的对应角和对应边的关系? (不需要) 二、新课教授 由三角形全等的SSS判定方法,我们会想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能否判定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呢? 探究1: 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再画一个三角形,使它的各边长都是原来三角形各边长的k倍,度量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它们相等吗?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与同学交流一下,看看是否有同样的结论. 学生动手画图、测量,独立研究后再小组讨论.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2: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探究2: 利用刻度尺和量角器画△ABC和△A′B′C′,使∠A=∠A′,eq \f(AB,A′B′)和eq \f(AC,A′C′)都等于给定的值k,量出它们的第三组对应边BC和B′C′的长,它们的比等于k吗?另外两组对应角∠B与∠B′,∠C与∠C′是否相等? 改变∠A或k值的大小,再试一试,是否有同样的结论? 学生动手画图、测量,独立研究.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3: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三、例题讲解 例1 根据下列条件,判断△ABC与△A1B1C1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 (1)∠A=120°,AB=7 cm,AC=14 cm,∠A1=120°,A1B1=3 cm,A1C1=6 cm; (2)∠B=120°,AB=2 cm,AC=6 cm,∠B1=120°,A1B1=8 cm,A1C1=24 cm. 解:(1)eq \f(AB,A1B1)=eq \f(AC,A1C1)=eq \f(7,3),∠A=∠A1=120°?△ABC∽△A1B1C1; (2)eq \f(AB,A1B1)=eq \f(AC,A1C1)=eq \f(1,4),∠B=∠B1=120°,但∠B与∠B1不是AB与AC,A1B1与A1C1的夹角,所以△ABC与△A1B1C1不相似. 例2 如图,在△ABC和△ADE中,eq \f(AB,AD)=eq \f(BC,DE)=eq \f(AC,AE),∠BAD=20°,求∠CAE的度数. 解:∵eq \f(AB,AD)=eq \f(BC,DE)=eq \f(AC,AE), ∴△ABC∽△ADE(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BAC=∠DAE, ∴∠BAC-∠DAC=∠DAE-∠DAC, 即 ∠BAD=∠CAE. ∵∠BAD=20°, ∴∠CAE=20°. 四、巩固练习 1.根据下列条件,判断△ABC和△A′B′C′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 (1)∠A=40°,AB=8 cm,AC=15 cm, ∠A′=40°,A′B′=16 cm,A′C′=30 cm; (2)AB=10 cm,BC=8 cm,AC=16 cm, A′B′=20 cm,B′C′=16 cm,A′C′=32 cm. 答案 (1)相似,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夹角相等. (2)相似,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 2.图中的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 答案 (1)相似. (2)不相似.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体会与收获?可以与大家分享一下吗? 学生发言,说说自己的体会与收获,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予以点评.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探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2和判定方法3,由于上节课已经学习了探究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而本节课内容在探究方法上与上节课又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本课教学设计注意方法上的“新旧联系”,以帮助学生形成认知上的正迁移.此外,由于判定方法3的条件“相应的夹角相等”在应用中容易被学生忽视,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强调,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文档评论(0)

直挂云帆济沧海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