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0年3月
2010年3月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Mar.2010 第47卷第2期 Journal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VoI.47 NO.2
论教育理论普适性思想的内涵、困境与终结
魏宏聚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河南开封475004)
[摘要]教育理论的普适性思想是研究者的一种下意识行为与信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其最大危害在于扼杀了理 论或教育研究的多元化。普适性情结来源于人们对教育理论、教育研究“形而上”的“科学”认识,体现在研究者对 其研究成果的表述中,同时也体现在一些研究者的霸权行为中。实践表明,教育理论在移植过程中的扭曲及教育理论 的境遇性,使教育理论的普适性可能只是一厢情愿,情境理性也许是我们面对教育理论的合适态度之一. [关键词]教育理论,普适性I情境理性
[中圈分类号]G 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62(2010)02—0065—05
2002年10月,德国特里尔大学教授、汉学家 普适性思想的困境与终结。 卜松山在复旦大学作了一次学术讲座,题为《在跨
文化语境中对理论的反思——元理论浅探》。①在讲 一、教育理论普适性思想的内涵与表现
座中,他指出当前理论(主要指各种社会学理论、 教育理论的普适性,作为一种思想,指的是研 文学理论)追求普适性的四种尴尬[1](PP.10— 究者对待理论的一种态度或认识,是理论研究者把 20): 自己的研究成果——教育理论,作为一种客观证实
1.许多时髦理论可能是一番废话,因为可能是 的理论或绝对“真理”,并超越于社会、时代与个 作者断章取义或将一些学术术语随意拼凑的结果。 体的限制,认为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都有效、有 2.理论也有生命周期(1ife-cycle),时髦的理 用,并要求它人普遍接受的态度或观念。“普适性” 论可能是一种高级时装,很快会过时。 的内涵可以用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来形象地概括: 3.理论之所以被接受,往往取决于与当地、 “一条原则如果有某种正确性,它不应该只是在此 当时的实践相容性,言外之意,不相容时即可能被 刻正确,而应该是永远站得稳的。”[2](P338)总 消解。 之,教育理论普适思想对学者的影响是根深蒂固 4.由于翻译等原因,我们所谓的先进理论往 的,作为一种观念或思想,往往表现在研究者对其 往与西方有较大的时间差,往往是西方“屁股后之 研究结果——理论的表述方式和语气中。具体表现
学”,言外之意,我们所谓的“先进”理论,在国 如下:
外看来,早已过时。 (一)普适性思想是一种思维方式,体现在研 通过上述四个观点作者指明了一个问题,那就 究者对其理论的描述语气中
是理论不存在永恒的“先进”或永恒的正确性,理 教育理论的普适性思想体现在学者对其研究成 论的普适性情结或许应该消解与终结。本文深受卜 果的表述中,这里略举两例予以说明,仅作论据, 先生观点的启发,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教 并不表明对所列作者有任何成见: 育理论又何尝不是如此,可是教育理论的普适性情 举例一:一学者对其研究结果——教育定义的 结却在我们学术界根深蒂固,对学者的思维、言 表述。作者在总结了学界关于教育定义种种不足之 行,对教育研究、教育实践的影响,危害深重。本 后,试图从另一角度得出教育的普适性、科学的定 文试图借助卜先生演讲的核心观点来论述教育理论 义,文章的结论(摘要)是这样表述的:
[收稿日期]2009—08—20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基础教育改革与教育理论创新研究”(DAA090155) [作者简介]魏宏聚(1972一),男,河南南阳人,教育学博士,河南大学副教授,从事教育理论、基础教育改革研究
65
万方数据
“教育的定义是一个最基本最普遍的问题,然
“教育的定义是一个最基本最普遍的问题,然 为。霸权是指通过运用某种力量(包括观念的力 而这一问题却又一直未曾得出一个一致的认识。归 量)对异己对象所进行的“操纵”或“控制”或 其缘由,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即变化与本源的把 “打压”。学术霸权行为则是指少数人在普适性思想 握不准,事实与价值的混淆,逻辑规范性的忽视问 的支配下,认为自己是某一领域内的权威或真理的 题,只有从这三个视角出发,才能深刻认识教育的 拥有者,打压、排斥学术异己,以巩固自己在某一 内涵,给教育下出科学的定义。”E 领域内的权威、统治地位。
从上述表述可以看出,研究者试图对其研究对 霸权行为者的逻辑其实非常简单:因为普适性 象——“教育”得出一个一致的普适性认识,“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