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经营之神勇王永庆
“经营之神”王永庆——从米店小老板到塑胶大王
“他的一生就是台湾经济的缩影,他几乎影响了整个石化行业,从单个企业到集团企业,再到改变台湾政策,不愧于留下‘经营之神’的美誉,贡献有目共睹。”
作为台湾企业家的代表人物,王永庆在世界化学工业界居“50强”之列,是台湾唯一进入“世界企业50强”的企业王。他一手创办了台塑集团,与这家企业有着存亡与共关系的下游加工厂超过1500家。
“王永庆的一生可以用艰、苦、卓、绝四个字来形容。”台湾鸿海集团郭台铭这样评价王永庆,“坚,是指王永庆一生相信公理正义,不投机取巧;苦,指的是从小过困苦日子;卓,指的是产业领域推动合理化管理的最佳典范;绝,是他在台湾产业界绝无仅有,前无古人。”
◇年谱
?1917年1月18日,出生在台北县新店,父亲是茶农王长庚。
?1923年,6岁那年开始读小学,每天徒步往返20公里。
?1932年,15岁的时候被父亲送到嘉义的米店当学徒。
?1933年,向父亲商借200元旧台币,正式创业。
?1942年,结束卖米的生意,在新店老家购买50亩土地,成为一位小地主。
?1943年,转向木材生意发展,从中赚进5000万元旧台币。
?1954年,成立福懋塑料公司(后更名为台湾塑料公司,简称台塑),生产PVC。
?1958年,成立“南亚塑料公司”,直接作为台塑产品的下游加工与销售业者。
?1960年,台塑每月总产量增加到1200吨,并开始外销。
?1978年,台塑的营收业绩创下10亿美元新纪绿。
?1978年12月1日,林口长庚医院开幕,为亚洲地区最大医院。
?1980年,并购美国德州的一家石化公司,台塑成为全世界最大的PVC工厂。
?1983年,成立南亚电路板项目组,首度跨足电子产业。
?1986年9月30日,“六轻计划”获台湾经济主管部门核准通过。
?1994年,在台湾南部投资新台币90亿元,成立石化专业区,年初破土动工。
?2000年9月2日,台塑石化公司油品全面上市,成为台湾第一家民营油品制造业者。
?2003年5月,台塑宣布“六轻”第四期计划启动,预计投入新台币1200亿元。
?2004年8月1日,王永庆创办的明志技术学院改制为明志科技大学。
?2006年6月5日,成立台塑企业行政中心,王永庆以90岁高龄正式宣布交棒。
?2008年5月,发生四川汶川大地震,慷慨捐赠1亿元人民币。
?2008年6月,福布斯公布王永庆身价68亿美元,位居台湾第二。
?2008年美国时间10月15日9点38分,在美国过世,享寿92岁。
1.勤俭基因是发财的根本
2008年10月15日,有“经营之神”美称的王永庆在美国新泽西州逝世。当时,他带着夫人和子女,正在视察旗下的生产线和厂房,未料倒在了工作第一线。
王永庆15岁辍学当学徒,虽然年过九十但雄心依然旺盛,奋斗事业长达一个世纪,其白手起家的传奇早已成为年轻人学习的典范。这样的人不成功,没有道理。
童年的生活,最令人难忘。而王永庆记忆尤深的是“贫苦”,经常三餐吃不饱,衣服破烂。正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所以小学一毕业,也就是1931年,他就跟着叔叔到嘉义县城闯荡,到一家日本人开的米店打工。
在这里,王永庆不单单混饭吃,而是表现得比同龄人更勤奋。他在干活的时候,总是留心观察,看老板如何做生意,包括怎样记账算账。到了晚上,躺上床就回想一天的事,回忆老板的每个动作、每句话,参透其中的深意,并牢牢记在心里。就这样,过了短短半年,王永庆就熟悉米店生意了。
这种勤奋的直接后果是,第二年春节过后,王永庆带着两个弟弟,用家里凑的200元钱开了一家米店,那一年他刚刚16岁。由于本钱少,他们只能在最偏僻的地段租一间最小的房子。结果,开业后生意惨淡,根本没人来买米。
勤于思考的王永庆没有气馁,他不断琢磨,研究顾客的经济条件和生活习惯,很快想出了高招。
第一,提高质量。当时,台湾的碾米技术非常落后,米里面都有很多糠、沙砾和小石头等杂物。通常,米店不理会这些,老百姓只能买回家后自己处理。为了赢得顾客,王永庆先把这些杂物拣干净,然后再出售。果然,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来买他的米。
第二,送米上门。早年,米店都不送货上门,王永庆看到有些年纪大的阿姨背不动,就主动帮她们运到家。并且,一路上还聊天,询问一家几口人,一次买三斗米大概能吃几天,等等。送米的时候,先把旧米倒出来,再把新米放进去,如此细心体贴,米店生意不好才怪呢。
第三,可以赊账。以前的穷人很多,米店都不赊账,大家往往领了工资才去买米。王永庆为了赢得顾客,开启了先赊账的先河,等大家领了工资一两天后再去要米钱。这一招,也受到老百姓的欢迎。
结果,王永庆推陈出新以后,米店的口碑越来越好,最多一天可卖出一百多斗大米,逐渐走上了发家之路。
勤奋,让王永庆得到了丰厚的回报,生意一步步做大。而他的商业思维、经营理念,也离不开这种勤劳苦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