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的判读及临床意义.ppt

  1. 1、本文档共5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血涂片下白细胞 血涂片下嗜酸性粒细胞 血涂片下嗜碱性粒细胞 [异常结果处理] ⒈若WBC轻度或中度增高,提示有炎症存在,应进一步查明感染存在的部位,及时选用适当的抗生素治疗。 ⒉若WBC异常增高,应注意白细胞分类计数及形态学改变,及时请专科医师诊治。详见白血病相关内容。 ⒊若WBC显著减少,应作骨髓检查,以明确减少的原因。 七、白细胞计数(WBC) 八、白细胞分类计数(DC) 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0.50~0.70(50%~70%)。 [结果判断] ⒈生理性变化 正常生理情况下,外周血中白细胞数量一日之内也有波动,下午比早晨高;饱食、情绪激动、剧烈运动、高温或严寒状态下,新生儿、月经期、妊娠5个月以上及分娩时都可见白细胞增高。 (一)中性粒细胞(N) ⒉病理性变化 增高: ⑴急性感染或炎症: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等,常见疾病有中耳炎、脓肿、疖痈、阑尾炎、肺炎、扁桃体炎等; ⑵组织损伤或坏死:严重外伤、大面积烧伤、心肌梗死、手术创伤等; ⑶急性大出血:常见于消化道大出血、脾破裂等; ⑷急性中毒:常见于化学药物和生物毒素中毒时,如安眠药、有机磷中毒、昆虫及蛇毒素等;代谢性酸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等; ⑸恶性肿瘤:如某些肝癌、胃癌等。 (一)中性粒细胞(N) 减少: ⑴感染性疾病:某些细菌和病毒引起的感染,如流感、肺结核、脓毒血症等;原虫感染,如疟疾、黑热病等;伤寒杆菌感染时,也可使白细胞数降低; ⑵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⑶慢性理化损伤:如长期接触放射线和应用某些化学药物,如氯霉素、磺胺类药物和肿瘤化疗药物等。 粒细胞和白细胞总数的增加和减少与疾病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一)中性粒细胞(N) 成熟的嗜酸性粒细胞在外周血中少见,仅为0.005~0.05(0.5%~5%)。 [结果判断] ⒈生理性变化 ①时间:嗜酸性粒细胞白天较低,夜间较高。上午波动大,下午比较稳定;②在劳动、寒冷、饥饿、精神刺激等情况下,可使外周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二)嗜酸性粒粒细胞(E) ⒉病理性变化 ⑴增多:①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食物过敏、变应性肺炎、血管神经性水肿;②某些皮肤病:湿疹、疱疹样皮炎等;③寄生虫病:如蛔虫病、钩虫病、血吸虫病、丝虫病、包囊虫病等;④某些传染病:如猩红热等;⑤血液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⑵减少:常见于伤寒、副伤寒、严重烧伤、手术后严重组织损伤,以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二)嗜酸性粒粒细胞(E) B数量很少,在正常人外周血中,用一般的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方法很难见到,占白细胞0~0.01(0~1%)。 (三)嗜碱粒细胞(B) [结果判断] ⒈增多 常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黏液性水肿、慢性溶血性贫血、变态反应、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⒉减少 没有临床意义。 (三)嗜碱粒细胞(B) 成年人淋巴细胞约占白细胞总数的1/4,为机体的主要的免疫活性细胞。有骨髓、淋巴结和其他淋巴组织性中心发育成熟者,称B淋巴细胞,在血液中占淋巴细胞总数的0.15~0.30(15%~30%)。B淋巴细胞寿命短,一般为3~5天,参与体液免疫。在胸腺、脾、淋巴结和其他组织,依赖胸腺素发育成熟,T淋巴细胞,在血液中占淋巴细胞总数的0.50~0.70(50%~70%),寿命较长,可达数月,甚至数年。参与细胞免疫。观察淋巴细胞的数量变化,有助于了解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 (四)淋巴细胞(L) 血涂片下淋巴细胞(箭头标注) [结果判断] ⒈生理性增多 幼年有时可高达0.50(50%)以上。 ⒉病理性变化 增多:①某些感染性疾病,主要为病毒感染;②淋巴细胞白血病、白血病性淋巴肉瘤;③组织移植后的排斥反应;④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由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减少:主要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长期接触放射线、免疫缺陷病、丙种球蛋白缺陷症等。 (四)淋巴细胞(L) 正常成人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0.03~0.08(3%~8%)。它与组织中巨噬细胞构成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而在机体内发挥防御功能。 (五)单核细胞(M) 血涂片下单核细胞 血涂片下单核细胞 (六) 结果判断 ⒈增多 ⑴生理性增多:幼年时单核细胞可高达0.15(15%),较成年稍多。 ⑵病理性增多:①某些感染性疾病;②血液病:单核细胞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等;③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⒉减少:一般无临床意义。 (七)异常结果处理 ⒈如发现某种细胞数量、形态明显改变时,必须结合骨髓象综合分析。 ⒉如发现幼稚细胞,必须高度重视,应进一步明确有无白血病。 ⒊粒细胞减少症注意外周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