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公开课教案.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4 《陈情表》教案 授课人:王 荩 上课时间:2014年4月1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古代一些常用的文体,读懂课文,强化文言文阅读、解释、翻译及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掌握本文中出现的一些常用成语。   2.培养利用文章结构来记背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文章的写作特色。 过程与方法:   1、注意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做到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情于理的构思艺术; 3、从了解写作背景入手,理清思路,领悟文旨,体会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本文言辞动人有十分得体的写法,以诵读为途径,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让学 生体会人伦至情之美; 2、体会文章真挚朴实的感情色彩,正确理解“孝”的含义; 3、通过学习,要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伦观念,继承发扬“孝”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结构梳理、传统美德的继承。 【教学难点】 通过对文句的理解,剖析“情”的含义,即:苦情、孝情、忠情。体会作者融于事巧妙手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在叙述中蕴含的真挚感情。 2、点拨法。点拨关键的字、词、句,使学生在深层意义上领会出于“情”字,归于“理”字;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的要义,进而达到鉴赏的目的。 3、讨论法。讨论文中的关键内容及李密散文的进谏技巧。 【课时安排】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思路】 一.为何陈请 作者 背景 知人论世 二.所陈何情 赡养祖母 辞不就任 三.如何陈情 理清思路 说理技巧 陈情效果 四 .整合名句 描述体验 五.拓展练习 学习李密的进谏技巧 一. 导入 同学们在初中的时候学习过诸葛亮写的《出师表》,陆游曾经评价《出师表》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就是说:千年以来,谁能跟它相提并论呢?就在诸葛亮死后不到一百年的西晋,出现了一篇堪与《出师表》相媲美的千古奇文,这就是李密的《陈情表》。古代的人有这样的说法:“读《出师表》不哭的人不忠,读《陈情表》不哭的人不孝。”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流传千古的至孝美文。 二 .预习检测 1、校准字音 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门衰祚薄  茕茕孑立  猥以微贱  犹蒙矜育  期功强近 非臣陨首 责臣逋慢  宠命优渥 过蒙拔擢   常在床蓐 2.重点语句翻译 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 2 \* GB2 ⑵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⑶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⑷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三. 题目解疑 1.文章的题目是“陈情表”,“表”这种文体,表,古代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奏章,用来陈述衷情。 2、谁陈情:李 密 指出重点:人物身份 前朝旧臣 3、向谁陈情?司马炎 指出重点:阴险多疑,不善纳谏 4. 陈什么情? 指出重点:陈尽孝之情。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5. 如何陈情? 指出重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四、感知研习,推敲鉴赏 研读第一段 1.在这一段的开始,李密说,臣以险衅,夙遭悯凶。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这句话在文章起什么作用? (学生阅读,教师点拨。概括:起总摄作用,统领文章第一段。落笔酸楚,奠定了文章悲凉的基调) 2.本段中有几个数字,“六月 四岁 九岁”,这几个时期李密分别发生了哪些变故? 六月:慈父见背 四岁:舅夺母志 —— 父死母嫁 少:多疾病 体弱多病 九岁:不行 3.家里还有没有别的人可以依靠?你能否用自己的话去描述下李密的童年遭遇? 既无——伯叔 终鲜——兄弟 晚有——儿息 ——人丁衰微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4.文中还有哪些语句写到了祖孙的相依为命之情?朗读体味 相依为命: 明确:(“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零丁孤苦、茕茕孓立、形影相吊等词语生动地表现其孤苦之情状,令人读而生悲 总结过渡:仅仅有第一段的悲苦说辞,能够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仅仅是托辞呢? 研读第二段 1.本段中皇帝的知遇之恩体现在哪里? 察臣孝廉? 举臣秀才 拜臣郎中 除臣洗马 2.如何看出事态的严重、紧迫和作者处境的狼狈?目的何在? 事态严重:诏、责、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强己所难

文档评论(0)

a133555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