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十二章节 明代文学思想发展中的资料
第十二章 明代文学思想发展中的复古和反复古 第一节 明代复古主义文学思想的发展和前后七子的文学思想 一、明初诗文批评 明初自洪武至宣德、正统的近百年间,文学思想上以明道宗经为主导倾向,诗歌创作上推崇汉魏盛唐。其代表人物有宋濂、刘基、高棅、李东阳等人。 1、高棅《唐诗品汇》 其论诗受严羽影响很大,以盛唐为法。他在《唐诗品汇》凡例中说:“先辈博陵林鸿,尝与余论诗,上自苏李,下迄六代,汉魏骨气虽雄,而菁华不足,晋祖玄虚,宋尚条畅,齐梁以下,但务春华,殊欠秋实,唯李唐作者,可谓大成。然贞观尚习固陋,神龙渐变常调,开元、天宝间,神秀声律,粲然大备,故学者当以是楷式。予以为确论。后又采集古今诸贤之说,及观沧浪严先生之辨,益以林之言可征,故是集专以唐为编也。”论诗主要以体制、声调、气格、兴象等为标准。 附录: 《四库提要》:“《明史·文苑传》谓终明之世,馆阁以此书为宗。厥后李梦阳、何景明等,摹拟盛唐,名为崛起,其胚胎实兴于此。平心而论,唐音之流为肤廓者,此书实启其弊;唐音不绝于后世者,亦此书实衍其传。功过并存,不能互掩。后来过毁过誉,皆门户之见,非公论也。” 2、李东阳(1447——1516)《怀麓堂诗话》 《怀麓堂诗话》记载:“诗必有具眼,亦必有具耳。眼主格,耳主声。闻琴断知为第几弦,此具耳也;月下隔窗辨五色线,此具眼也。费侍郎廷言尝问作诗,予曰:试取所未见诗,即能识其时代格调,十不失一,乃为有得。费殊不信。一日与乔编修维翰观新颁中秘书。予适至,费郎掩卷问曰:请问,此何代诗也?予取读一篇,辄曰:唐诗也。又问何人?予曰:须看两首。看毕,曰:非白乐天乎?于是二人大笑。启卷视之,盖长庆集,印本不传久矣。” 二、“前七子”诗文批评 明代从弘治、正德之交到隆庆、万历之际的近百年间,以前后七子为代表的复古摹拟文艺思潮占据文坛的主要地位。 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王廷相、康海、王九思。《明史·李梦阳传》“梦阳,才思雄鸷,卓然以复古自命,弘治时,宰相李东阳主文柄,天下翕然宗之,梦阳独讥其萎弱,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非是者弗道。” 1、“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李梦阳《缶音集序》:“诗至唐,古调亡矣,然自有唐调可歌咏,高者犹足被管弦。宋人主理而不主调,于是唐调亦亡。……宋人主理作理语,于是薄风云月露,一切铲去不为,又作诗话教人,人不复知诗矣。诗何尝无理,若专作理语,何不作文而诗为耶?” 何景明《杂言》也说:“秦无经,汉无骚,唐无赋,宋无诗。” 2、提倡学习古人格调、法式 李梦阳《驳何氏论文书》“高古者格,宛亮者调”要求诗歌做到“格古、调逸、气舒、句浑、音圆、思冲、情以发之,七者备而后诗昌也。”何景明批评他“刻意古范,铸形宿模,而独守尺寸。”这正是李何分歧所在,同为学古,一重形迹,一重神情;一实一虚。李主气骨而往往流于刻板;何重才情而间有清新之作。 三、“后七子”诗文批评 到了明代嘉靖、隆庆年间,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并有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作呼应的后七子兴起,把复古主义思潮又推向了一个新高潮。后七子气焰高于前七子,攀龙自夸“微吾竟长夜”,自比孔子。后七子多少年得志,王世贞《艺苑卮言》批评所及,更是目空一切,但晚年颇自悔。《明史》上说“元美尝曰:吾作《卮言》时,年未四十,与于麟辈是古非今,至于戏学《世说》,比拟形似,既不切当,又伤轻薄,惟有随事改正,勿误后人而已。” 1、虽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但主张灵活多变,神化无迹。 虽然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但主张灵活多变,神化无迹,重视表现性情之真,讲究诗歌意境的创造,强调作家的天赋才能和对艺术的灵敏悟性,实已开公安派文学思想之先河。他说古诗之妙正在其神与境会,妙合自然,故“忽然而来,浑然而就,无歧级可寻,无声色可指”,盛唐七律,“篇法之妙,有不见句法者;句法之妙有不见字法者。此是法极无迹,人能之至,境与天会,未易求也。”在表现方法上完全可以按照实际情况有多种多样的变化“有俱属象而妙者,有俱属意而妙者,有俱作高调而妙者,有直下不对偶而妙者,皆兴与境诣,神完气合使之然。” 2、格调说 “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认为格调生于才思,格调之高超在才思之深远广博,故学习古人格调,不可在形貌上摹拟因袭,而要在扩大自己的才思上下工夫。 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格调’就是一切声容意兴体制之‘总抽象’”。 邹国平、王镇远《清代文学批评史》:“所谓‘格’往往是指诗歌体制上的合乎规格;所谓‘调’,就是指诗歌的声调韵律。” 3、主张学古和师心的结合 “李献吉劝人勿读唐以后文,吾始甚狭之,今乃信其然耳。记闻既杂,下笔之际,自然于笔端搅扰,驱斥为难。若模拟一篇,则易于驱斥,又觉局促,痕迹宛露,非斫轮手。自今而后,拟以纯灰三斛,细涤其肠,日取《六经》《周礼》《孟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