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撒拉族元朝至清朝中叶的社会发展资料
撒拉族元朝至清朝中叶的社会发展
关于撒拉族在清代以前的社会经济和社会结构,文字记载不多,还有赖民间传说和其他
材料,才能描绘出一个粗略的轮廓。
撒拉族聚居的循化大部分地区,是宜农宜牧的平地或坡地。殷周.以来,先生有羌戎、
氏、吐谷浑、藏等民族在这里活动。根据民间传说,撒拉族的先民到来之前,这里本是 “马
祖乎”(蒙)古人〉居住的地方。马祖乎经营畜牧业,间或种几块地。撒拉人迁来之后,“撒
拉乎”游牧到青海湖边白也美草原上去了。撤拉族在这里主要从事农业。耕作方法较简单,
先用铁钝挖坑,、然后下种?或者用领头挖成一条条沟,顺沟撤种。以后不断吸收周围汉、藏诸
族的生产技术,进而使用了“二牛抬扛”的犁耕方法。种植作物主要有白芒,麦 (撒拉语“阿
合毫尔散”)和黑芒麦 〈撒拉语 “尕勒毫然散”〉,据说是从撤马罕带来的品种。从藏族那里
学会了种植青梨,早先撤拉族地区种植一种红青裸,.撒拉语称之为“格兹阿尔发”,一般称“水
青稞”,是川水地区原有的品种。
根据史料记载,明朝时,撒拉族为河州卫 “招茶中马十九族之一”(见 《边政考》、《康熙
河州志》),每年纳马易茶。明初制定“金版牌信符”制度,撒拉族领有金牌一面,每年大约
纳马三百六十余匹。至嘉靖 (1522——1566 年)时,撒拉族领获金牌两面,纳马倍之,达
七百余匹,每年纳马数量如此之多,若无相当发达的畜牧业作为基础,是无法进行这种交易
的。养马的同时,无疑还会饲养牛、羊等其他牲畜,且撒拉人的衣着,主要穿以羊毛为原料
的毡褐,也仰赖于畜牧业。由此可以推知:畜牧业是撒拉人经济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占有
很大的比重。
有一些地区,象孟达工地处山区,人民 “靠山吃山”,主要从事伐木和狩猎。使用的工
具是斧头和弓箭。森林里有虎、熊、鹿、石羊、京羊、野猪、白鬃、猞猁等野兽,而 “麝尤
多(循化志)卷七) 。狩猎时,往往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这种小组沿用藏语,叫做 巴卡”),猎物平
分,保留着原始公社平均分配制度的某些残余。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解放前。他们还以,青桐
木烧木炭出卖。从孟达流传的某些歌谣中看,早期他们还曾在黄河沿岸进行过淘金的活动。
在元代和明初,撒拉族的首领已被中央王朝封为世袭达鲁花赤、世袭百户和 “副千
户”,成为本、民族的统治者。他们和“尕最“,(世袭总掌教) 以及各工的哈尔(长老、头人)、
掌教、教长等构成撤拉族内部的剥削阶级。阿格乃、孔木散 内独立的小家庭是社会的基
本经济单位,大都或多或少的占有自己的土地。“阿格乃”,撤拉语是 “兄弟”、本家子之
意,是父系血缘关系基础上的近亲组织。孔木敬则是远亲的血缘组织,撤拉语一个根子或
远亲,的意思。阿格乃. 由兄弟分居后的小家庭组成。若干个向格乃”组成 “孔木散”。若
干孔木散组成阿格勒 (村庄)。孔木散有公共墓地.,阿格勒有公共的山林利牧场。但
阿格乃”、“孔木散 内的小家庭自成独立的经济单位。各家在典当、出卖土地时,本阿格乃
、孔木散有优先购买权,并在生产上有互助的习惯。这种组织是原始社会民族公社时期的
躯壳,在封建社会中被统治阶级所利用所以,它一直能延续很久。每个孔木散有哈尔汉语
称户长,多白宫者充任,先日才是世袭的,受土司统辖,管理“孔木散”的内部事务。这种组织之
所以能被统治阶级用来作为基层的统治单位,是跟撒拉族社会经济的不十分发展相一致的。
到了清代雍正、乾隆时期,撒拉族的封建经济有了较大发展这首先反映在撒拉族人口的
增加蕃衍以及居住地区不断扩大方面。撒拉族初迁循化,相传其始祖尕勒莽有六个儿子,最
早居住街子,所以撒娇拉语称街子为 “阿里提欧里”,意思是埋藏六个儿子尸体的地方,即
祖茔之地。他们的后裔有所谓“六门八户”之说。“六门八户”,一说是指尕勒莽的六个儿子
和两个孙子的后代,另一说是指尕勒莽的六个儿子的后裔加上由河州迁来的浓家和马家而
言。由“六门八户”形成了街子的八个村子,即上房村,撒里房村。撒兰巴亥村、黑大门村、
韩巴村、马家村、托伦都村、沈家村。后来年复一年,子孙蕃衍,人口增加,从街子不断向
周转地区扩散。据说,孟达的撒拉人是当初到那里打猎留住下来的,清水的人是尕勒莽大儿
子的后代;崖曼、张尕的人是他二儿子的后代;苏只人是他三儿子的后代;查加人是他舅舅
的后代;查汉大寺人是他同村人和朋友的后代移居去的。这样,在循化逐渐形成了十二“工”。
所谓 “工”,是相当于乡一级的行政区划单位,下属若干自然村。据 《循化志》载,雍正以
前并无“工”的名称,雍正八年 (1730 年)的粮册上才开始出现。乾隆四十六年 (1781 年),
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