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投资.ppt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投资 以循环理论探讨中国VC产业成熟度 中国投资项目的 “三个代表” 中国的创业与投资机会 以循环理论探讨中国VC产业成熟度 概念形成及首次报告于 中小企业成长论坛暨2002《数字财富》3C年会 2002年12月19日,北京 新创企业的小循环 创业者的投资 天使投资人 种子期 第一轮VC 第二、三轮VC 投资银行 IPO 被并购 新创企业的小循环 小循环是指一个新创企业,从创办到公开上市的一个融资过程。在业务的不同成长阶段,接受不同种类投资人的资金(也带入不同性质的加值服务),如创业者本身的资金、孵化器、天使投资人、二至三轮的风险资金、投资银行等,并在IPO之后,接受股民大众的投资。 IPO是一个企业的里程碑,但不是终点(a Milestone, not Tombstone). IPO之后的永续经营,海阔天空;对创业者及创投业者而言,IPO并不必代表必然退出该企业之经营或投资。 在一个循环之后,创业者累积了资金及创业经验,再次创业,而成为多次创业者(Serial Entrepreneur),或同时成为天使或VC投资人,帮助他人创业,推动良性循环。 中国的新创企业及创业者走过一个小循环的,还为数不多。新创企业的小循环,尚待滚动。 创投基金的中循环 募资 成立创投基金 作项目投资 增值服务 项目管理 退出所有投资项目 财务回报给投资人 创投基金的中循环 中循环是指一个创投基金,从募集资金到最后获取财务回报,返还投资人的过程。基金管理人在募集资金之后,积极寻找项目投资,带入加值服务,管理已投资项目,透过项目的IPO或被并购而退出,综合所有投资项目的得与失,希能为基金投资人(LP)争取最大的财务回报。 美国流行的有限合伙人基金(Limited Partnership Fund), 有其效期,一般为七到十年。效期到期之前,必须退出所有已投项目,并将获利返还投资人。 若一个基金有好的财务回报,原投资人大都愿意加码下一个新的基金,新的投资人也愿意跟进,形成良性循环,越作越大。 因历史较短,中国的创投基金还极少走过一整个循环。另外,在中国的外资基金,是“两头在外”,项目的投资及管理在国内,而募资及退出在国外,要形成创投基金的良性循环,更为挑战。 创投产业的大循环 创投基金 基金管理人(GP) 新创公司 资本市场 创投产业 投资人(LP) 资金提供者 创投产业的大循环 大循环是指一个国家的创投活动,扮演核心推动者的角色,串连起产业发展环境的各个环节:公司股权的拥有者(创业者,VC基金及其他投资人/机构),透过项目的退出而从资本市场获利,转而为资金提供者,投资的创投基金,再度参与到新创企业的增值活动中,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尤其是高科技产业,新创项目若没有创投资金的支持,很难启动。在创投产业较发达的国家/地区,一块钱的创投资金,可带动大约七到十块钱的各方面资金,投资到产业建设体系中。 中国的创投产业尚未形成一股核心力量,大循环的链条在“资本市场” 处断裂。再加上前述“两头在外” 的外资困境,中国创投产业的大循环,尚非短期内可以启动。 中国创投产业的制度约束 从三个循环的检验标准, 中国创投产业还不够成熟 - 是否已有许多成功的创业者,开始扮演资金提供者的角色? - 是否已有部分创投基金,开始第二轮基金的运作? - 创投活动,是否扮演高科技产业良性循环及核心推动者的角色? 打通任督二脉,须要制度的变革 外资创投的角色 因为外汇管制、公司法及国内资本市场等制度性的制约,较为规范、专业及有全球化运作经验的外资创投业者,由于“两头在外”,所投资项目的资本运作全在境外,未能全面贡献于中国创投产业的良性循环。 资本市场的角色 创投资金没有出,就不可能进;断裂的“资本市场”链条,须要连接起来,为优质新创企业,提供上市融资平台,也为创投资金提供出口,使盘活盘大的资金,再转而投入新一批的新创企业中,形成良性循环。 中国投资项目的 “三个代表” - 具有中国特色的投资环境 概念形成及首次报告于 中国创业投资中期论坛 2002年7月18日, 北京 代表最实用的技术方向 强调技术的应用,而非技术的创新发明 (Technology Application, NOT Technology Creation) 技术属于国际竞争的范畴,在中国还不容易找到本地研发的、可以参与国际竞争的技术, 而服务和应用则属于本地化的竞争 在美国新技术可以开发市场, 但在中国应基于市场需求以援引可用技术; 将全球可用的最佳技术及产品,运用于本地的实行 掌握前进技术,可建立进入壁垒及顺利开展业务 两岸(海峡与太平洋)三地(硅谷,台港新与大陆)的强强联手,优势互补:原生技术,技术商品化,及产品优化/市场应用 比较实际的 “系统集成到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Jermain20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