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消费调解的法律适用.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消费调解的法律适用 消费调解是工商部门行使服务权能的重要内容。本文,笔者从普通消费调解和食品消费调解两方面浅谈在调解中的法律适用问题: 一、普通消费调解 普通情形 一般情况下,消费者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因其质量、规格、性质等外在因素而无法实现购买商品或者服务时预想实现的目的的(如购买了一辆汽车,结果刹车不灵,无法上路),消费者可以依据消法第48条的规定主张赔偿。同时如果经营者在达成销售协议的过程中,存在欺诈行为,则可以依据消法第55条第一款的规定主张惩罚性赔偿 。但是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欺诈行为有哪些? 一是如何判断欺诈行为。判断是否存在欺诈,科依据《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68条的规定:“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简单地说,就是两点:故意告诉虚假信息、故意隐瞒真实信息;欺诈的结果就是导致消费者因此作出错误的判断而消费。 二是欺诈行为的范围。参照上述的欺诈定义,结合日常的消费习惯,其实欺诈的范围是很广的。具体可参照工商总局颁布的《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第三条“经营者在向消费者提供商品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欺诈消费者行为:(一)销售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商品的;(二)采取虚假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使销售的商品份量不足的;……”等是十三大类欺诈行为。 欺诈销售的赔偿数额 消费者受到欺诈,可以依据消法第48条主张违约赔偿,同时依据55条第一款的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主张惩罚性赔偿。损害赔偿、以及惩罚性赔偿金的数额应注意如下两点: 一是损害赔偿的数额。经营者对消费者的违约,是合同违约在消费领域的体现,故违约赔偿金可参照《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条的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即赔偿金额包括“已经造成的损失”、“期待利益的损失”两部分。 二是惩罚性赔偿的数额。消法规定,“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须注意的是:这里的三倍是以商品或者服务的价格为基数的。 (2)造成人身、精神损害的情形 请大家来看如下一个案例:消费者金某花2元钱买了一把打火机,结果使用时因为打火机故障造成烧伤,花去医疗费、营养费、误工费、护理费等共计3000元。这就不仅仅是违约问题,还侵犯了消费者的健康权!所以不应简单地“一赔十”了事,而应适用更严厉的条款——消费第55条第二款的规定,“经营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费者提供,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受害人有权要求经营者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条、第五十一条等法律规定赔偿损失,并有权要求所受损失二倍以下的惩罚性赔偿。”这里的“二倍”,是以所受损失(而不是消费付出的价款)为基数的——往往比商品或服务的价款高很多,故本案中,金某除可以要求赔偿3000元之外,还可以要求6000元以下的赔偿。 二、食品消费调解 (一)普通情形 食品领域是消费的特殊领域,应适用《食品安全法》进行调解。对于一般的消费违约,应适用《食品安全法》第96条第二款的规定,“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的赔偿金”。 (二)造成人身、精神损害的情形 对于因购买使用食品而造成人身、精神损害的,《食品安全法》第96条第一款,仅作出如下规定,“违反本法规定,造成人身、财产或者其他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并未做出明确的规定,故仍应适用消法第55条第二款的规定,消费者可以要求赔偿损失,并主张损失数额二倍以下的惩罚性赔偿! (三)知假买假 说实在话,在日常的调解中,我们最怕、最烦的就是知假买假的人。他们一是精通法律,二是要求赔偿的数额颇高,导致调解难度很大,尤其是常常把“假一赔十”挂在嘴边,往往让工作人员陷入投鼠忌器的窘境。新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知假买假”采取回避不表的姿态,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三条对于食品药品领域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因食品、药品质量问题发生纠纷,购买者向生产者、销售者主张权利,生产者、销售者以购买者明知食品、药品存在质量问题而仍然购买为由进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即在食品领域即便是知假买假,买受人仍然可以依据

文档评论(0)

勤能补拙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