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性本思想注释下的刑罚价值解读-中国社会科学网.PDF

儒家性本思想注释下的刑罚价值解读-中国社会科学网.PDF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儒家性本思想注释下的刑罚价值解读-中国社会科学网

· 72 · 南开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 儒家性本思想注释下的刑罚价值解读 崔 磊 摘要 :儒家学说的体系建构以人性为基础,故而其对刑罚的价值定位,难免会涉及人性的考察。在 儒家思想漫长的历史沿革中,德主刑辅的治世模式始终是其不懈的追求,其间所蕴含的人性期待,不断 渗透到社会观念中去,形成了刑罚的道德方向。但是 ,儒家学说对于人性本源的定位是随着其历史适应 的变化而不断修正的,这就导致了同归之下必然出现殊途。考虑到儒家思想在法制史上所具有的特殊 地位,对其刑罚观念进行分析,不仅有助于了解中国法治传统下的刑罚侧重,而且可以明确 当代刑罚改 革的社会基础。为宽容法治的推进指明前景。 关键词 :人性;性本善;性本恶;刑罚价值 言人本性,无非善恶,以之为视角,可以得出犯罪控制的本源机理,即祛恶扬善。儒家思想的 刑罚观念正是奠基于此。儒家学说主张,作为犯罪控制手段的刑罚 ,只有依循人性的特点来构建 自己的运作体系。才能够最有效地发挥作用,否则其实施就会违背仁道。由于对人性本源的立论 存在差异,儒家学说内部对于刑罚功能如何发挥存在不同的认识。性善论强调刑罚的引导作用, 认为只有人性中善的因素被不断扩充,才能够压抑人动物性的一面,道德才有可能成就 ;性恶论则 不然 ,其主张行为的好坏完全依赖于人向善的努力程度 ,因此刑罚的作用就在于帮助人们改造本 身所具有的为恶因素。不过,这种基于人性本源的认识差异并无碍于儒家理想的统一,对于仁道 的一致追求使得二者都认可教育在刑罚适用中的重要意义,故而,贯穿儒家刑罚观念的主线,即是 教育。标定意义之下,儒家的刑罚思想随着历史沿革不断向社会渗透 ,使得中国的法治传统具有 了某种冷悯色彩 ,构成了时下推进刑罚宽容的人性基础。 一 、 儒家性本思想历史沿革下的刑罚价值立论 虽然作为儒学创始人的孔子并未直言人性问题,但其 推“己及人”的相关学说中却实在蕴含着 人性的价值因素。后经代表儒学理想主义一翼的孟子揭示,“人皆有不忍之心”(《孟子 ·公孙丑 上》)的观点被明确出来 ,形成了人性本善的思想主张。但是,孟子的立论具有片面性 ,他认为 “代 表着人的生命的动物方面,严格地说,不应当认为是人性部分”①,故此 ,只有不断扩充善端,人才能 够保证 自己异于禽兽。代表儒学现实主义一翼的荀子不赞同这种观点,他认为 “人之生固小人 ,无 收稿 日期:2017一Ol一05 作者简介:崔磊,天津商业大学法学院(天津 300134)N]I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刑法研究。 ①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涂又光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7O页。 南开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 。73 法无师则唯利之”(《苟子 ·荣辱》),因此,“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 ·性恶》)。由于同在仁道 的考虑之下,对于人性本源的认识差异并未使得孟子和苟子的人性改造思想有所区别,孟子 人“皆 可以为尧舜”(《孟子 ·告子下》)的主张与荀子 “涂之人可以为禹”(《荀子 ·性恶》)的言论具有一致 性 ,都是在强调教育的作用。儒家的刑罚价值观受此影响,认为无论刑罚在怎样的体系中展开,其 间所具有的教育意义都是根本的,甚至于刑罚本身也应该成为教育的一部分。 (一)人性本善与刑罚的引导作用 孔子立说,以仁道为根本,要求人们明辨义利,按照忠恕的要求,努力做应该做的事,争取成为 应该成为的人。但是,孔子只是指出了人应该这样做,却没有回答人为什么应该这样做。对这一 问题进行揭示的是孟子,人性本善的主张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然而,孟子所谓的善并 非是就人的全部内在而言的,对于人所具有的动物性因素,他认为没有进行人性评判的必要,因为 只要不断扩充人性中的善 ,发端于动物性的恶念就不会形成 ,人 自然会变得有德行。受此观念影 响,孟子学说审视下的刑罚不过是引导善念扩充的一种方式 ,虽然它能够从对犯罪的报复和预防 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但最终的归宿还是对世人进行教育。 根据孟子对于人性本善的解释,一个人的内在表现为两个方面,代表着人性的一面是善的,是 人之所以为人的基础,而代表着兽性的一面则无所谓善恶,只是存在着进一步演化的可能。对于 一 个人来说,如果他能够充分认识 自身所具有的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