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典型事迹巡回报告内容.docVIP

李士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典型事迹巡回报告内容.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士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典型事迹巡回报告内容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我叫李士强,来自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冯营乡李寨村。我汇报的题目是:心系家乡父老,践行精准脱贫   我们村地处河南、安徽两省交界,偏僻闭塞。目前全村718户、309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25户、455人,人均耕地不到一亩。直到2011年底,人均年收入仅2700元,是冯营乡出了名的贫困村。   对于贫困,我有着深切的体会。当年,我们全家七口人住在冬天进雪、夏天漏雨的两间破土坯房子里。记忆中从小就没有吃过一顿饱饭、没有穿过一件新衣服;上中学时为了一块两毛钱的学费赤着脚冰天雪地里去拉板车挣钱。像我这种情况,也只是村上的一个缩影。有的村民自嘲:一只老鼠在村里跑一圈,因为找不到吃的,只好抹一点眼泪走了!   缀学后我先后干过掏粪工、挖沙工、泥瓦工,后来外出务工,通过多年打拼事业上有了一些成就。每次回到家里,总会看到乡亲们期盼的目光。这些年来我得到了许多发展机遇,更得到很多荣誉,这些都得益于党的好政策。我受党教育多年,应该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富而思源,把我们村扶贫责任扛在肩上,帮助乡亲们彻底摆脱贫困。   2011年12月,在父老乡亲的期盼中我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当时的李寨村集体经济企业为零,还欠着外债,人心散,没生机,四间岌岌可危的村部跑风漏雨,村容村貌脏乱差。农民靠天吃饭,部分村民还在温饱线上徘徊。   村民刘廷运一家,可以说是村里有代表性的贫困户了。当我第一次走进他家,满头白发的他正艰难地摸索着农活,屋子里空空荡荡,连个凳子都没有。看到这样窘迫的生活,我的心猛地一颤。老刘快80岁了,老伴去世早,儿子又遭遇车祸身亡,雪上加霜的是,儿媳也离开了他们,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到年迈的老刘身上。他的孙子刘铁棒外出打些零工,帮爷爷分担,勉强维持温饱。孙女刘玉霞初中辍学也准备外出务工,只有小孙子在上着小学。看到这样的家庭情况,我的心情十分沉重。   同志们,我至今都清楚地记得离开老刘家时的心情,我的心在滴血!我是共产党的干部,是有一碗饭也要分给别人半碗吃的人,看到家乡父老艰苦的环境、简陋的条件,看到这些极度贫困、快要失去希望的兄弟姐妹,看到贫困孩子那渴望上学、能直戳到你心窝子里的眼神,我当时就下定决心,不带领乡亲们“甩掉穷帽子、拔掉穷根子”,我上对不起党、下对不起群众。就是豁出全部的心血,也要趟出一条脱贫致富路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吹响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角,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习总书记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拼上命大干一场!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脱贫攻坚既是重大民生问题,也是重大政治问题。选优配强支部班子,把党支部建成向贫困宣战的“战斗堡垒”“尖刀班”,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所在。   为了贯彻精准方略,上任伊始,在县领导的支持下,我带领村支部班子揣着一颗不脱贫不回头的心走家串户,在田间地头和群众家中,和乡亲们话脱贫、聊发展,从村民心中找答案。凭着一双铁脚板和一片赤诚心,鼓舞了贫困群众的斗志,也让支部一班人的决心更加坚定:脱贫攻坚,一头连着贫困群众的热切期盼,一头连着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史上将首次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这有多大的历史意义,我们能成为最基层的践行推动者和贡献者,那是多么的光荣!能够投身这场战役,真是人生之大幸!面对这样一个蕴含使命和荣光的时代,唯有尽锐出战、扎实行动、不懈奋斗,赢来不含水分、实实在在的脱贫成果,才能不辜负党的重托,不辜负父老乡亲的期盼。   我们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扶贫论述,支部班子群策群力,党员干部不辞辛劳、不怕困难,立下愚公移山志,拿出红旗渠人“誓把山河重安排”的气魄,凭着焦裕禄同志“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韧劲,不断强化准、实、严的工作作风,把中央的政策、本地的安排落到实处,真正把脱贫攻坚的每项工作抓实抓细抓到底,抓出实效,抓出成果,下足绣花功夫,不落一针、不跑一线。   六年来,我们大力发展扶贫产业,成立蔬菜、红薯、果树、苗木等7个专业合作社,建设支前粮车间、三粉加工厂、服装加工厂、光伏发电4个集体企业,建起69座温室大棚,创造就业岗位1100多个,采用村民入股合作社的形式,确保每年都得到分红;解决贫困户就业,在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拉长了农产品的产业链,又可以作为兜底贫困户的保障;组建李寨农业发展公司,实现土地全部流转,既让优质农作物规模化生产,又让农户得到流转收入,年底有分红,务工有收入;我们还实施“架起回乡创业桥梁、提供创业优惠政策、优化回乡创业环境”三项激励措施,吸引了村里26位打工能人、成功人士返乡创业,汇聚脱贫合力。   贫困户李志田,常年在外务工,照料家庭的担

文档评论(0)

救赎之道就在其中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