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大柴胡汤治疗急慢性中耳炎.docx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加味大柴胡汤治疗急慢性中耳炎 I导读:大柴胡汤出自《伤寒论》,为治疗少阳兼里实之主方,对于临床常见的胆道系统疾病,如胆结石,有较好的疗效。作者从经络理论入手,将本方运用于中耳炎的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编辑/闫奇峰) 加味大柴胡汤治疗急慢性中耳炎 作者/白光中 大柴胡汤,系仲景治少阳兼里实之主方。有不少临床业医者,常用本方加减治疗胆道疾患收效满意。然少阳胆和三焦之脉皆循耳前耳后入耳中,若因邪郁少阳,壅阻脉络而成为中耳疾病者,予以本方加胆草、甘草治之屡见良效,现分析如下: ? 一、病名及发病特点 ? 急慢性中耳炎,属中医“耳聤”“耳脓”、“风耳”范围,为临床常见病之一,尤其是幼儿及儿童发病最多。常因急性发作失治或延误而转为慢性,甚或久治不愈鼓膜穿孔致成耳聋。 ? 二、方药组成及分析 ? (一)药味:由柴胡、黄芩、法半夏、生姜、枳实、大黄、白芍、胆草、甘草九味药物组成。 ? (二)分析: ? 1.中耳炎的形成: 手足少阳之脉,皆“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耳亦为少阳之上窍,若恣食肥甘,胆汁疏泄失常,壅阻胆腑,郁而化热,循经上炎,迫伤空窍,致经隧不通而成。热伤则耳中肿痛而为“风耳”;热盛肉腐成脓内溃而为“耳脓”;久则脓水积聚成块而为“耳聤”。故拟少阳经腑并治之法,用加味大柴胡汤以直清经腑之热,俾邪解络通而告愈。 ? 2.药物浅析: 方以小柴胡汤清泄少阳经脉之风热,加枳实、大黄通泄胆腑之郁热。六腑以通为顺,胆为六腑之一,故大黄为不可少之要药,用此既和瘀达胃,亦导热下行。枳实既可增强胆汁排泄,又能导滞行气、疏通胆道。白芍、甘草、胆草和里直清胆热而解毒,又缓郁热上壅之势而下行。全方共为经腑并治,釜底抽薪之法也。 ? 3.药物用量: (3~6岁)柴胡、黄芩各6克。柴胡量不宜大,主要赖以引药至少阳而疏风。半夏、生姜宜轻,各4克,若兼呕可加至6克。枳实、大黄各6克,大黄不应少于6克,若见便秘、口干、苔黄者,大黄可增至12克。白芍6克,舌质红者可改用赤芍6克,或赤白芍并用。胆草6克,若见口苦,耳道肿痛甚者可加至10克。甘草3克,呕者去之(用量可随年龄增减)。 ? 三、典型病例 ? 例一、范x x,男,5岁。其母代诉:三天前去舅父家,入睡后推被扬手掷足,次日即面赤耳红,发热恶寒,并唤头痛,急以解热止痛片,症似减轻,第二天发烧更高,且见怕冷、口渴、不欲食,随唤右耳中痛,咀嚼困难,耳后微肿拒按。体温39.6℃,脉弦滑而数,舌红苔薄黄,面赤耳红。此系少阳郁热上炎,夹风壅阻脉络,属“风耳”——急性中耳炎。与加味大柴胡汤加荆芥、石膏。二日后复诊,热退不再怕冷,耳中疼痛减轻过半,继以前方去荆芥、石膏,令服二剂。未再来诊,随访告愈。 ? 例二、李x x,男,8岁。三年前左耳中痛,后流脓水而多次治疗罔效,近年因“耳脓,而听力减弱,始延余诊治,视其脓液稀白,稍有腥臭。查耳后压之微痛,无寒热头痛,不呕不渴,舌淡苔薄,二便正常,左耳听力减弱,余无异常。以加味大柴胡汤三分之二量加黄芪15克,白芷10克,令服三剂。二诊脓水减少,质稠色白。续前方加白及10克,令服五剂,后未再诊。次年因感冒头痛就诊,询其耳疾,言去年五剂尽,至今未复。 ? 四、运用及加减 ? (一)急性中耳炎:证见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耳中急痛,耳后压痛,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或弦滑,治以上方。头痛加僵蚕、菊花;耳中疼痛异常加乳没;耳道及耳前后肿痛硬节加夏枯草、姜黄、红花;口渴去半夏加花粉;高热加石膏;恶寒加荆芥;内溃流水加重胆草用量;流脓加野菊、白芷。 ? (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耳内流脓经年不愈,脓色或黄或白或稠或稀,或有腥臭,耳中微痛,不红不肿,无明显的全身症状,脉舌无异常变化,以上方用量的三分之二以清泄余邪,佐甘温补气内托之黄芪20克,白芷12克。若脓色白稀黄芪可用至30克,白芷15至20克;脓色绿臭者加野菊、黄柏、蒲公英;久久脓水不净加黄芪、白芷、白及;脓色黄稠加花粉、白芷。 ? 上方治疗急慢性中耳炎,临床若能随症加减,可收满意的效果。 ? 推荐阅读 HYPERLINK /s?__biz=MjM5ODM3MTcwMw==mid=2655662142idx=1sn=e2a2cecc8649b0d411df701f6d98599dchksm=bd7558268a02d130cd613c5384f0cc2121204abbeca2e7f1237cee3823538ec60f539027ffa3scene=21 \l wechat_redirect \t _blank 大柴胡汤的使用指征你知道吗? HYPERLINK /s?__biz=MjM5ODM3MTcwMw==mid=2655662142idx=2sn=578ef3bba709ee6c5d189c2405ef05bbchksm=bd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