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南方涛动-厄尔尼诺.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1 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ELNINO),在西班牙语中是“孩子”之意。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南美洲西海岸冷洋流区的海水表层温度在圣诞节前后异常升高的现象,它就象一口“暖池”,通过表层温度的变化对大气加热场产生变化进而给各地的天气带来变化,使原来干旱少雨的地方产生洪涝,而通常多雨的地方易出现长时间的干旱少雨。 从我国6~8月主要雨带位置来看,在75%的厄尔尼诺年内,夏季雨带位置在江、淮流域。形象一点说,热带地区大气环流的低频振荡可比作是热带地区的心脏跳动,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就好象是热带地区得了一个心脏病,使得规律性的低频振荡出现了异常现象。 大气——包围地球的空气层,是由氮、氧、氩等多种气体组成,当太阳透过空气时太阳辐射能受到它们不同程度的削弱,形成了目前这种平衡状态的地球气候系统,人类也已经适应了这种状态。但随着生产的发展,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的种种活动引起空气中某些成分的变化,打破了这种平衡的状态。例如: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氟氯烃化合物、臭氧,这些气体对于来自太阳的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的,但对于从地面射出的长波辐射则有强烈的吸收作用,使地表辐射的热量留在了大气层内,起到类似暖房的玻璃罩或塑料大棚的作用,提高了地表的温度,通常称为“温室效应”。这种温室效应改变了原来的生态环境。根据科学家研究:二氧化碳加倍以后将使全球地面平均温度增加2~3℃,极地海冰融化,全球海面大幅上升,降水过程也将增加,而且分布并不均匀,随之而来的全球生态系统也将发生巨大改变。另外,氟氯烃化合物如氟里昂(冰箱制冷剂)不仅具有强烈增温效应,还破坏臭氧层造成所谓臭氧空洞,臭氧是一种可以阻止太阳辐射中紫外线辐射到达地面的元素,它的减少使地面的紫外辐射量增加,人体接受过多的紫外辐射会削弱免疫力,增加传染病患者,增加皮肤癌和白内瘴疾病。 2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原因 诸科学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各有一定道理, 但是都有不明之处。鉴于此, 科学家们做了大量的分析研究, 提出了内因、外因结合的观点。众所周知, 当地球自转加速时, 地球的赤道及其两侧一定范围内要鼓起, 这样地壳受到南北向张应力, 故之易于出现近东西向裂缝, 因此地下热汽、热浆等就易于出来, 大者如火山喷发, 小者为喷泉,更小者为喷气孔。它们沿赤道分布。由于东太平洋本身裂谷多, 故易喷出热物质。西太平洋则为俯冲挤压带, 在地球赤道转起时, 放出热液较少, 故赤道东太平洋水温相对升高, 从而形成厄尔尼诺现象。另外, 由于秘鲁和厄瓜多尔地区地表距地心距离最大, 因之离心力亦大, 故鼓起更为剧烈, 这样海底热量进入海水中亦多, 故这里先形成海水增温现象。然后, 由于赤道海域由东向西流而使增温带向西扩展, 这样就可以把热水传至中太平洋, 当热水带面积达到一定程度时, 即为厄尔尼诺现象的盛期。厄尔尼诺事件的成因机制是地球自转、日月引力和地热活动的综合结果。 (1) 厄尔尼诺现象的构造基础与激发因素 A 厄尔尼诺发生在南美洲西部的构造基础 在北半球,由于大陆的阻隔,北太平洋与北极之间处于半封闭状态,海洋寒流由北冰洋通过狭窄的白令海峡进入太平洋时流入量受到限制;印度洋北部是欧亚大陆,因此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北部完全在海洋暖流的控制之下. 与此相反,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对南极是完全开放的. 特别是环南极大陆强烈的海洋西风漂流在经过南美洲的德雷克海峡时严重受阻;部分寒流沿南美洲西海岸北上,加强了秘鲁寒流,其规模远大于非洲西海岸的本格拉寒流,形成太平洋北暖南冷、西暖东冷的格局. 南半球西风飘流是海洋寒流,北半球西风飘流是北太平洋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这个重大差别是由陆海分布差异造成的.西澳大利亚寒流是南半球最弱的海洋寒流. 因为太平洋南赤道暖流能够通过阿拉弗拉海进入印度洋,加强印度洋南赤道暖流,减弱西澳大利亚寒流. 所形成的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高温低压区,与东南太平洋由秘鲁寒流形成的低温高压区组成一个沃克环流. 环流路径是: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南赤道暖流→马达加斯加暖流→南中纬度的西风漂流→秘鲁寒流. 这进一步减弱西澳大利亚寒流,加强了西风漂流和秘鲁寒流.北太平洋通过白令海峡向北极输出的热量为10 TW(1 TW = 1012 W) 南太平洋向南极输出的热量为1190 TW,是前者的119 倍. 印度洋向南极输出的热量为490 TW. 而北大西洋输出的热量起源于太平洋,数量超过1 000 TW,其中向北极输出的热量为260 TW[1 ] . 海洋输送的热量为北太平洋向南太平洋的热输出提供了证据. 地质资料表明, 对第三纪早期的普遍变冷起明显作用的构造事件是巴拿马地峡的封闭,迅速变暖和较长的变冷由轨道参数的周期性所决定. 阻挡大西洋赤道暖

文档评论(0)

勤能补拙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