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早期阶段油藏描述.ppt

  1. 1、本文档共29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键井一般应具备如下特征: (1)位于构造的重要部位且近于垂直的井。如位于某含油层构造高点、边缘、过渡带。 (2)取芯井,有系统的岩芯分析和录井资料,地质情况比较清楚。 (3)井眼好,泥浆好,具有最有利的测井条件和测井深度。 (4)有项目齐全的裸眼井测井资料,包括最新测井方法的资料。 (5)有生产测试、测井和重复式地层测试资料,有齐全准确的油气水产量、压力和渗透率等资料。 图4—11(a)表示安微油田的情况,图例同前。参数为:tm=184μs/m,(Ramer公式),tm=182μs/m(其它三个公式)。其余的参数同前,可以看出,地层因素公式和它的简化形式与实测数据符合得较好。 图4—11(b)是江汉油田的情况。参数为:tf=600μs/m,tm=182μs/m(Ramer公式),tm=180μs/m(其它三个公式)。可以看出,以Ramer公式和地层因素公式与实际数据符合较好。当孔隙度大于0.37时,Ramer公式相当复杂,使用不便,而地层因素公式仍很简单(它的适用范围是φ0.5)。 (5)若SP曲线有夹层显示,回返幅度不到1/3时微电位曲线没有显示或不明显,其它曲线也没有相应显示,则认为是渗透性变化所致,不扣除。 (6)若微电极曲线显示夹层不明显时,可以在考虑sP曲线的基础上,参考0.45米或4米电阻率曲线。 综上所述,得出如下两点认识: (1)为准确确定油层的取舍标准和夹层扣除标准,必须以岩芯分析资料为基础,以单试层资料为依据,结合大量测井解释资料进行综合评价。其中,单试资料是准确标定各级界限值的关键。 (2)有效厚度标准是相对的,不必要也不可能十分准确,下限附近的差油层,产油能力很低,它们对储量尤其对可采储量影响很小,不必过细追究。由于含水饱和度受到岩性、物性、孔隙结构特性、含油高度等因素的影响,对于断块层状油藏,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有效厚度标准,也即从理论上有效厚度下限随岩性、物性、孔隙结构特性、含油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所制定的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只适用于主要的含油层系。 (一)孔隙网络特征描述 1.孔隙类型及喉道类型 通过对中国陆相砂岩油田研究表明,陆相碎屑岩储层常发育4种孔隙类型,①粒间孔隙,从成因上分原生粒间孔和次生粒间孔,从特征上进一步细分为正常粒间孔、扩大的粒间孔、贴粒孔隙、伸长状孔隙、缩小的粒间孔、特大孔隙、铸模孔等;②粒内孔隙,往往是由于颗粒内部被溶解而形成的存在于颗粒内部的次生溶孔,按其形状可分为蜂巢状粒内溶孔、规则近圆形粒内孔等;③微孔隙,为基质与胶结物的晶间微孔隙;④裂缝,按成因可分为构造裂、层内收缩缝。分析表明,陆相储层喉道形态相对复杂,不规则,且大小不一,发育程度变化也较大,主要发育孔隙缩小型喉道、片状喉道、缩颈喉、微喉道。 依据孔隙的相对丰度及孔隙与孔隙、孔隙与喉道的匹配关系,可将储层分为三类具有一定渗流特点和孔喉网络系统的孔隙群,即①混合孔隙群,主要是粒间孔,并有少量的粒内孔及颗粒破裂缝,喉道以片状及弯片状、孔隙缩小型及缩颈型为主;②微孔隙群,以微孔隙为主,粒间孔不发育,无粒内孔;③混合一微孔隙群,同时发育有混合孔隙及微孔隙,喉道包括各种类型。 值得指出的是,上述六种分布类型的主要分布地区和地层时代是针对总体情况而言的,实际上在同一盆地可能存在有几种分布类型,如黄骅坳陷(渤海湾盆地)内的孔一、孔二段,粘土矿物可归结为正常与非正常两大类。其中又可划分为六亚类10小类(表4—18),正常的粘土矿物组合包括I属混层-I-K—Ch型,即四种粘土矿物均有;非正常的粘土矿物组合中,缺少或极少高岭石或绿泥石,基本上仅由三种粘土矿物组成,即I/S—I—K(Ch)型。 (1)孔一段漫流带微相以泥质粉砂岩为主,粘土矿物中以富伊/蒙混层(无序)和伊利石、贫高岭石和绿泥石为特征,其伊/蒙混层相对含量一般为56~74%,平均相对含量一般大于65%;伊利石相对含量一般为13~30%,平均相对含量一般大于15%;高岭石和绿泥石相对含量一般为5~11%和3~12%,相对平均含量一般小于10%,粘土组合以YI为特点。孔一段辫状河道微相以粗粉砂和细砂岩为主,粘土矿物中的伊利石含量比漫流带相对低一些,高岭石和绿泥石含量比漫流带相对高一些(表4~20),粘土组合以YII和YIII型为主。此特点无论对各微相的平面展布或垂向分布皆有共同的规律。 本区从一定的深度开始,伊/蒙混层含量与伊利石含量呈反相关,二者具一定互补趋势,此外,伊/蒙混层与(自生高岭石+绿泥石)总含量具反向依赖关系,这种互补趋势和依赖关系的明显程度依不同沉积微相带而异,如在孔一段漫流带I/s—I反相关关系比较明显,而在河道主砂体不明显,但是在河道的主砂体带伊/蒙混层—高岭石、伊/蒙混层—绿泥石及伊蒙混层—(绿泥石+高岭石)总含量反向

文档评论(0)

peace030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