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阴病脉证并治.PPT

  1.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5. 关于证之虚实——虚中挟实(不同于理中汤证) 多数主虚 《医宗金鉴》“此属太阴里虚痛也” 柯琴:“倍芍药以益脾调中”。 钱天来:“桂枝汤中已有芍药,因误下伤脾,故多用之,以收敛阴气也”。 若果真属虚,芍药又为补虚而用,280条为何又有“太阴为病,脉弱,其人 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的禁例。芍药果能补虚,何以与大黄 并提,此实以芍药通血痹(通脾络),为虚中挟实。 6.关于证之寒热 芍药用量虽然偏重,性味虽然酸苦微寒,但是方中其它四味药皆是辛甘温 阳,就方剂总体来看,性质仍是偏温而不是偏寒。 冉雪峰:    “各家见有桂枝,即扯向太阳,见有大黄,即扯向阳明,经论旨意毫无领略。……本太阳病四字,已成追溯过去的名词……桂枝为群方之魁,泛应曲当,可以和外,可以和内,究之温煦暖营,是为温法,加芍药、大黄,是为寓下法于温法之中,适合太阴下而不下,不下而下意者。总上以观,此是太阴的温法,不是其它的温法,太阴的下法,不是其它的下法。桂枝而纳入大黄,定法中又有活法,大黄而融入桂枝,活法中又有定法,反不失正,变不乖常,始终仍是用温,始终仍是禁下”。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 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280) 提要:举例说明脾胃虚弱,慎用寒凉攻下药物。 本条承上条: 脉弱 阳虚有寒 太阴为病 下利 虚中挟实—用大黄芍药 —— 中气虚弱 气血郁滞 宜减其量 不耐苦寒 腹痛 脾络不通 本条“续自便利”也“当行大黄”,说明279条桂枝加大黄汤 的目的不是通大便,而是活血通络导滞。 三、太阴发黄证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 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259) 提要:寒湿发黄的病机与治则 1.“伤寒发汗已”何以“身目为黄”? 脾虚之人,发汗太过,损伤中阳,寒湿蕴结在里,影响肝胆疏泄所致—阴黄 ↓ 身黄、目黄、尿黄,黄色晦暗,伴脘腹胀闷 腹满 时减,不欲食,苔白腻,脉濡弱等 2.“于寒湿中求之”——温中散寒除湿 ↓ 寒湿得去,肝胆无所影响,则发黄自愈 3.后世多以温脾、散寒化湿之方治疗,如理中汤、茵陈术附汤、四逆汤加茵陈、茵陈五苓散等 复习思考题: 1.试分析太阴病兼表证用桂枝汤治疗的意义。 2.试述太阴病腹痛证的病因、病机、治法和方药。 3.太阴腹痛证“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其机理是什么? 4.试述太阴寒湿发黄的病机和治疗原则。 第四节 太阴病预后 一.太阴中风欲愈候 太阴中风,四肢烦痛,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274) 提要: 太阴中风的主证及愈候。 1主证 太阴中风——四肢烦痛——脾主四肢,风淫末疾 阳微(浮微)—邪微 2主脉 转长—正复—欲愈。 阴涩(沉涩)—里虚 讨论: 1.何为太阴中风? 既有太阴病的部分见证,又有外感风邪的部分见证。 2. 关于阳微阴涩脉象 脉浮而微,是风邪不盛,主邪气微,沉取则涩,为太 阴里虚湿滞。脉阴涩而长,即由涩脉转长,标志着正气来 复,故断为欲愈。 二.太阴阳复自愈证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 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 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278) 【词解】 1.系在太阴 系,联系,涉及之意。系在太阴,即涉及太阴。 2.脾家实 实,在此指正气充实。脾家实,即脾阳恢复之意。 3.腐秽 指肠中腐败秽浊之邪。 提要:太阴病阳复转愈的临床表现和机理  1.主要脉证

文档评论(0)

Ven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