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类超导材料1(课堂讲义).ppt

  1. 1、本文档共6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 * * * * * 他们之前许多非常有才华,非常有名气的人都宣称发现了高温超导体,但一次又一次的被证明是实验出了问题。于是后来很多研究超导的科学家都认为不可能存在高温超导体。 《可能的高温超导体——镧钡铜氧化物》投到一个不太有名的德文期刊,他相信没有几个物理学家会读这种期刊 从这张 * 第一节 超导电性的发展历史 第二节 超导体的基本物理性质 第三节 传统超导体的超导电性理论 3.1 唯象理论 3.2 传统超导体的微观机制 第四节 两类超导体 第五节 超导隧道效应 第六节 超导材料的进展及高Tc在追求 第七节 几种超导材料 第三节 传统超导体的超导电性理论 3.1 唯象理论 二流体模型: 为了解释超导体的热力学性质,戈特(C.J.Gorter)和卡西米尔(H.B.G.Casimir)于1934年提出了超导态的二流体模型。 二流体模型包括以下三个假设: ①金属处于超导态时,共有化电子(总数为N)可分成两部分:正常电子Nn和超导电子Ns,分别构成正常流体和超导电子流体,它们占有同一体积,彼此独立地运动,两种电子的相对数目是温度的函数。 ②正常电子流体的性质与普通金属中的自由电子气相同,熵不等于零。正常电子因受晶格振动的散射而会产生电阻。 ③超导电子流体由于其有序性而对熵的贡献为零。超导电子不会受晶格散射,不产生电阻。 二流体模型对超导体零电阻特性的解释是: 当TTc时,开始出现超导电子,随着温度T的减小,更多的正常电子转变为超导电子; T=0K时,所有电子均成为超导电子。超导电子的运动是无阻的,超导导体内部的电流完全来自超导电子的贡献,它们对正常电子起到了短路的作用,正常电子部承载电流,因而没有电阻。 B. 伦敦方程 1935年 伦敦兄弟(F.London,H.London) 根据零电阻效应和迈斯纳效应 一个方程给出零电阻效应 一个反映超导电流和磁场的关系,预言了超导体的表面穿透深度。 伦敦第一方程   式中,m是电子质量,Js为超导电流密度,ns是超导电子密度。   由上式可见:在稳态下,超导体中的电流为常值时,   则E=0。   即,在稳态下,超导体内的电场强度等于零,因此,它说明了超导体的零电阻性质。 伦敦第二方程    式中,? =(m/nse2)。 m是电子质量,Js为超导电流密度,ns是超导电子密度 设超导体占据x≥0的空间,x<0的区域为真空。 表面的磁感应强度B以指数形式迅速衰减为零,在超导体内部,x>> ?处 , B为零。 磁场在超导体中的磁感应强度分布和穿透深度 伦敦第一方程和伦敦第二方程可以概括零电阻效应和迈斯纳效应,并预言了超导体表面上的磁场穿透深度?L。 在0 K下的磁场穿透深度?l 92 Tl 47 Ni (38~45) Hg 39 Pb 50 Al 51 Sn 穿透深度?L(nm) 物质 皮帕德穿透深度   1950年金兹堡(Ginsberg)和朗道(Landau)将朗道的二级相变理论应用于超导体,构成金兹堡—朗道理论。   该理论也能预言迈斯纳效应,并且还可以反映超导体宏观量子效应的一系列特征。 该理论预言了第二类超导体的磁通格子的存在以及混合态详尽的磁性质(阿布里柯索夫理论)。 C. 金兹堡--朗道理论 第一节 超导电性的发展历史 第二节 超导体的基本物理性质 第三节 传统超导体的超导电性理论 3.1 唯象理论 3.2 传统超导体的微观机制 第四节 两类超导体 第五节 超导隧道效应 第六节 超导材料的进展及高Tc在追求 第七节 几种超导材料 3.2 传统超导体的微观机制 二流体模型、伦敦方程和金兹堡--朗道理论: 可以解释超导电性的宏观性质 无法给出超导电性的微观图像   20世纪50年代初,同位素效应、超导能隙等关键性的发现 4.126 4.143 4.150 4.156 4.161 4.177 Tc/K 203.4 202.4 200.7 200.6 199.7 198 Hg原子量M Hg同位素的临界温度 1950年,E. Maxwell和C. A. Raynold各自独立地测量了水银同位素的临界转变温度,结果发现: A. 同位素效应   随着水银同位素质量的增高,临界温度降低。对实验数据处理后得到原子质量M和临界温度Tc的简单关系:   M?Tc=常数 ( )      其中, ?=0.50?0.03    这种转变温度Tc依赖于同位素质量M的现象就是同位素效应。 0.478 Pb 0.500 Zn 0.490 Tl 0.505 Sn 0.504 Hg ? 元素 几种元素的?值 原子质量M:晶体的性质 临界温度Tc:电子性

文档评论(0)

peace030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