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新锰矿实习报告.doc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广西大学毕业实习报告 PAGE 1 - 广西大学资源与冶金学院 矿物资源工程专业 中信大新锰矿 毕业实习报告 广西大学资源与冶金学院 矿物资源工程061班 一、实习目的 毕业实习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学生完成全部调和,经过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采矿方法课程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的一项基本训练,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毕业实习的目的是巩固和加深已学过的专业理论知识,了解生产矿山采选工艺过程,了解和掌握采矿、掘进施工工艺技术和选矿工艺流程,学会阅读采矿和矿物加工的各种图件,培养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析矿山生产现状和存在问题,了解矿山管理系统与管理方法,收集毕业设计资料,具体的任务是: 1、了解矿山的地质状况,开拓、采矿方法、运输与提升、通风、排水、供水、供电、供风和充填系统以及安全出口,绘制上述各系统的示意图。 2、学会阅读实际的矿山地质图,把地质图上的地质状况与实际状况进行对比,绘出各种地质图鉴。最终为自己的采矿设计方案提供技术支持。 3、学习矿山生产的先进经验和先进技术,分析研究生产中的大问题。 4、了解矿山企业生产管理和矿产资源管理现状,并学习其先进管理方法。 5、收集毕业设计资料。 二、实习时间:2010年3月8日~2009年3月15日 三、实习地点: 崇左市大新县中信大锰有限公司 四、带队老师: 吴仲雄 陈庆发 五、实习内容 矿床地质报告 第一章 矿区地理经济状况 (一) 位置与交通 下雷矿区位于大新县西部,距县城直距50公里,行政区域划属大新县下雷镇及靖西县湖润镇管辖。 地理坐标为:东经106°40′~106°46′,北纬22°54′~22°56′。分布范围西自新兴屯,东到百所村,北临东村,南至布新、布及一线,面积32km2。 矿区有公路通往大新、靖西、崇左等县城。矿区至大新县城61公里,至靖西县城58公里,至湘桂铁路崇左站 (二)自然地理与经济状况 矿山为低山丘陵及中低山,地形起伏较大,地势西高东底低。地貌受地层构造控制,碳酸盐岩类出露区呈峰丛、坡立谷、洼地等岩溶地貌,碎屑岩类出露区呈缓坡地貌,含矿岩系多形成低山丘陵。最高海拔标高845.1米,相对高差一般小于500 于矿区内主要河流,布康溪自西向东流经矿区南部,潜入东南岭地层溶洞,排泄矿区内降雨及地下水,丰水期流量0.3立方米每秒,枯水其流量0.024立方米每秒。 地表下雷河由北面向东南流经矿区东缘穿过,洪峰流量大于59.3立方米每秒,最小流量5.084 (三)气候条件 矿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每年6~8-9月气温较,最高气温达37.8,11月、12月及元月气温较低,最低气温-1度。 平均年降雨量1620.2毫米,4~8月为雨季,占全年降雨总量的73.4% (四)经济状况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锰产品需求日益增加,形成了较大规模的锰矿开采业和锰产品深加工业,成为本地区工业的重要支柱产业。此外,制糖业也是本区的另一个重要支柱产业。 矿区电力主要是由外输送,基本满足矿山生产、生活及锰深加工业用电需要。 建筑材料除石料充足外,其它均需从外地补充。水源完全满足矿山生产、生活需要。 矿区附近为山多人少的少数民族地区,农业以水稻、甘蔗为主,次为玉米、豆类、花生等。 劳动力不能满足本地区工业生产的需求,部分需从外地招募解决。 第二章 区域地质 、区域内大地构造单元及矿床所处的位置 下雷锰矿区位于大明山凸起的西端和桂西坳陷南缘的地州——向都弧形褶皱带之南,上映——下雷向斜的南西段。 (二)、 区域地层 本区域出露地层从老至新有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及第四系。以泥盆系分布最广,石炭系次之,第四系不发育。 1、寒武系:出露于区域东南部泗城岭背斜轴部,灯草岭一带者定为上寒武统。均由一套薄层页岩、石英砂岩和部分长石石英砂岩及灰岩组成。岩石呈灰白至灰色,少量灰绿、灰黄色。在钦甲花岗岩外接触带变质为各种角岩。 2、泥盆系:分布最广,发育较完全。 (1)下泥盆统:由一套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砂质页岩及页岩组成,岩石呈灰绿、黄绿、黄红色,下部紫红色。 (2)中泥盆统:在泗城背斜西侧和把荷——湖润背斜轴部及钦甲穹隆西南部出露,主要分为上、下两段。 下段为浅灰色至灰黑色白云岩类夹白云质灰岩。 上段为灰至深灰色中厚层状灰岩夹白云质灰岩,燧石灰岩和硅质岩。 中或下泥盆统与上寒武统呈角度不整合。 (3)上泥盆统:岩性岩相变化较大,分成榴江组(D3W)和五指山组(D3W) 榴江组为灰至灰黑色薄层状构造,下部为硅质灰岩灰少量硅质岩和生物碎屑灰岩;上部为钙质泥岩夹硅质灰岩,少量硅质岩及生物碎屑岩。 五指山组为含锰岩段,由一套硅质灰岩、硅质岩夹泥质灰岩、泥灰岩及碳酸锰矿等组成。 主要分成四个岩性段,其中第二段(D3W2)产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a133555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