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金山镇地质综合报告.docx
金山镇构造地质学综合报告
姓名:李磨迹
学号:1001093017
班级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年6月12日
目录
第一章引言
第二章地层及构造层的划分
第三章构造
第一节中泥盆纪至晚三叠纪构造层
第二节 早口垩纪到玩口垩纪构造层
第四章地质发展史
第五章结束语
金山镇地质报告附图
附图I金山镇构造构造纲要图
附图II金山镇联合剖面图
第一章 引言
1区域地理概况,山脉,河流及交通位置
.研究区金山镇地处造山带,整体海拔在700—一1800米之间,图中三条主要 山脉呈北东走向近等间距分布于金山镇西北部,为屮山。该地区地形整体西北高 东南低,最高峰诸岭海拔1800米,位丁金山镇四北约8km,村庄主要分布丁?河流 流经的图幅东南地势低处,其中干流近北北东方向向南流去,两条主要支流由西 北部山区汇水而来注入干流在P1流经地区。该地区构造活动较为强烈,海拔较 高,所以交通不太便利,只能依山建路。
2.研究目的及意义
本次实习£综合以前所学知识和实习经验设立,要求我们能比较全面地掌握 构造地质学的基木理论,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我们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 题的能力,因此它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实习。
3.完成工作量
表1-1
内容
单位
时间
金山镇构造纲要图
1件
1小吋
金山镇联合剖面图
1件
2小时
金山镇综合地质报 告
1份
10小时
第二章地层及构造层划分
金山镇地区出露地层从中泥盆统到上白垩统,其中有两套地层缺失,分别为 侏罗系和下三叠统。根据地层产状及其接触关系判断侏罗系地层缺失为角度不整 合,下三叠统地层缺失为平行不整合。由此分为两个构造层,即K1-K2构造层, D2?T3构造层;以及两个构造亚层,即T2?T3构造亚层和D2-P2构造亚层。 各地层分述如下:
表2一1
分布
面积
岩性
接触关系
泥盆纪地层
出露于东南部地 区呈条带状产出
约 10km2
屮深海向页 岩及砂岩
与上覆岩层整合 接触,与下伏岩 层关系未知
石炭纪地层
出露地域广泛, 主要在西北部山 区
约 230km2
滨浅海相砂 岩及灰岩
与上覆二叠系和 下伏泥盆系岩层 均为整合接触
二叠纪地层
各地区均有出 露,主要发育于 毗邻金山镇西北 部呈地区呈北东 走向
约 50km2
滨浅海相砂 岩及灰岩
同下伏石炭系整 合接触,与上覆 三叠系呈平行不 整合接触
三叠纪地层
主要出露与中部 地区,同样呈北 东走向
约 40km2
滨海相灰 岩,泥灰岩
与下伏二叠系平 行不整合接触,
与上覆白垩系角 度不整合接触
侏罗纪地层
该地区未见出 露,可能在该地 区该时期未接受 沉积
/
/
/
白垩纪地层
出露与地区北 部,
约 30km2
陆相砂岩
与下伏三叠系角 度不整合接触, 产状近水平
第三章构造
该地区构造总体方向为北东南西向,沿该方向发育有一系列褶皱及断层,主 要位于西北部山区,三条逆断层为典型逆冲推覆构造组合,也因此多发育近倒装 和不完整的褶皱;次生构造方向为北西南东向,主要为一些平移断层和一系列正 断层组成的地垒地堑。
第一节中泥盆世?中三叠世构造层
褶皱
f2:奇峰一雨峰背斜:位于图区西北部奇峰一雨峰一带,呈NW-SW向延伸;核 部由下石炭统砂岩组成。背斜出露不完整,只有北四翼出露。长约14km,宽约 2km,平面呈长轴完整的不规则半椭圆状,长宽比约为5,为短轴背斜。翼部由中 石炭统砂岩组成,两翼产状为:北西翼NW42°Z40°-50°,南东翼NW42°Z75°,南 东翼陡北西翼缓,因此轴面向南东倾,倾角85°,但由于此处的逆冲推覆构造导 致南东翼被剥蚀得所剩无几。转折端曲率较大,翼间角约60。,为屮常褶皱。枢 纽向NE、SW两端倾伏,中部隆起,背斜为转折端曲率较大的背斜。为斜歪倾伏 褶皱。背斜的北西翼与相邻的向斜相连,南东翼缺失,直接与F1逆断层接触。 背斜形成于晚三叠世之后,早白垩世之前。其伴牛次级褶皱有:J7向斜:紧邻奇 峰背斜北西翼,呈北东南西延伸,核部地层C2砂岩,翼部地层C3灰岩,转折端 较圆滑,枢纽延伸较远,长17km,宽lkm,为线状褶皱。屮部窄两边宽,轴面近直 立,为直立褶皱。
(3:诸岭背斜:位于图区中部,呈NW-SW向延伸。长约lkm。宽约l?5km米。核 部为下石炭统灰岩,两翼为中、上石炭统灰岩及下二叠统灰岩。北西翼 NW43°Z40°,南东翼岩层倒转,NW43°Z80°,为倒转背斜。南东翼有断层F3通 过剥蚀掉了背斜很大一部分,并发育有构造窗,构造窗出露上二叠统灰岩及中三 叠统泥灰岩。转折端圆滑,轴面近直立。形成于早二叠世至早白垩世之间。其伴 生次级褶皱:f8向斜:仅在F2断层中部下盘发育,呈北东南西向延伸。核部P1 砂岩,长约8km,宽0.8km.向斜被F2断层切割,仅在其下盘发育一部分。翼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