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复习内容.doc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复习内容.doc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PAGE WORD格式可编辑版 第三单元复习 课文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1.本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写的一篇回忆录, 本文是回忆录。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 写作特点 本文是按时间顺序表达的写法。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 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害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2.本文按时间顺序写了四件事: (1)被捕前,李大钊同志坚持革命工作。 (2)被捕时,李大钊同志从容镇定。 (3)法庭上,李大钊同志与敌人作斗争。 (4)被害后,李大钊的妻儿悲伤的情形。 全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使整篇文章显得紧凑,同时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害记在心里的感情。 3.课文前后照应有多处 前后照应(1) ①我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②后来听母亲说……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作用: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的更清楚,得到的印象、感受更深刻。 前后照应(2) ①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我父亲的被难日…… ②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作用: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这件事印象深刻,表达了对父亲的深深怀念。 前后照应(3) ①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②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三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作用: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更清楚,印象更深刻。 4.理解句子 (1)那年春天,父亲夜里回来的很晚。每天早晨……出去了。 体现了他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 (2)局势越来越严重……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 李大钊同志把革命看的比生命重要,体现了他坚决无私和大无畏的精神。 (3)他们夺下父亲的手枪……父亲保持着他惯有的严峻态度…… 表现了李大钊在敌人面前的镇定、从容和大无畏的精神。 (4)在法庭上……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没戴眼镜”和“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了李大钊遭受了苦刑;“平静”说明了他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表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护。 (5)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充满信心,所以在极端困难、危险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不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屈服,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伤为力量。 5写作特点前后呼应 11灯光 《灯光》采用(倒叙)的手法, 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叙述过去的事情,结尾又回到灯光,使得文章(首尾呼应),结构紧凑。 课文的主体部分是(对往事的回忆),作者以细腻的笔调详写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而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作者却用“(白描手法)”略写;两相对比中,突出了革命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执著的革命理想)。 12为人民服务》( HYPERLINK /search?word=%E8%AE%AE%E8%AE%BA%E6%96%87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 议论文) 一、背诵全文。 二、《为人民服务》是一篇演讲稿,属论说文范畴。文章论点鲜明,语言通俗、自然、朴实。 《为人民服务》是一篇 HYPERLINK /search?word=%E8%AE%AE%E8%AE%BA%E6%96%87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 议论文, HYPERLINK /search?word=%E8%AE%AE%E8%AE%BA%E6%96%87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 议论文一般包含论点、 HYPERLINK /search?word=%E8%AE%BA%E6%8D%AE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 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本文的作者是毛泽东,为纪念 HYPERLINK /search?word=%E5%BC%A0%E6%80%9D%E5%BE%B7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 张思德所作的演讲。于194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会议上所做的演讲,是一篇议论文。 三、文章从三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完全

文档评论(0)

文档分享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