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全史198 丛书.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简装书库 中国史地 通史 中国全史 198 史仲文 胡晓林 主编 六、音乐 清朝建立以来,雅乐名存实亡,而俗乐与文人音乐,则几乎完全占据了 中国音乐舞台。在农业生产显著进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扩大,城乡经 济文化交流愈来愈频繁的社会发展趋势催导下,乡村民歌和城市小调空前发 展,内容和形式均得到充实和提高;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歌舞音乐和民族 器乐等类别,在新的发展高度上又衍生出更加多样并兼具鲜明地域特色和民 族特色的品种和曲目;以书面形式刊印的音乐著述和曲谱汇编,渐多流行于 世,经文人学士汇集编撰的俗曲谱、戏曲唱腔谱和器乐曲谱,为前朝及当朝 的传统音乐保存和传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民间歌曲 清代民间歌曲,在史籍和文人笔记中,仍沿用以往称谓,或作 “山歌”, 或作 “小曲”,或作“小唱”,它继承和发展了元明时期的词调、小曲和山 歌传统,种类更为繁多,内容更加庞杂。 乡村农民及下层劳动者,农耕、劳作时唱秧歌助兴和鼓舞精神,闲暇、 节日时唱山歌、小曲自娱自乐和交往贺岁,已蔚然成风。长江流域乡村农家, 每逢栽秧季节下田,便 “击鼓锣唱秧歌,亦退而走,鼓缓插亦缓,鼓急插亦 ① 急。” “旱田草盛工忙”之时,亦“击鼓锣歌唱节劳逸。”此又 “谓之‘打 ② 山歌’亦曰 ‘插田歌’。故农谚云:‘插田不打歌,谷少稗子多。” 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聚会对唱山歌之风,则更加繁盛、壮观。每逢年 节、圩期,男女老少成百上千聚集会所,终日歌唱不断,所唱山歌,常被记 为 “番曲”、“蛮歌”。西北甘肃、宁夏、青海一带,一种今人称为“花儿” ③ 的山歌在土、回、撒拉诸族中广为流传, 《岷州志》载:每逢大崇教寺佛 会, “临郡洮州诸番朝山进香者,摩肩接踵”,“羌儿番女并坐殿前,吹竹 箫,歌番曲,此唱彼和,观者纷然。”两广壮、瑶等族多崇奉女神 “刘三妹” (亦作“刘三姐”),将之视为造歌之祖、音乐偶像,传说定期歌会和珍藏 歌曲抄本之习即与此有关。 《广东新语》载:“阳春锦石崖……三妹之遗迹 也”, “三妹今称歌仙,凡作歌者,毋论齐民与俍、徭、僮人、山子等类, ④ 歌成,必先供一本祝者藏之,求歌者就而录焉,不得传出,……” 壮民至 今还在传唱“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妹亲口传”的山歌。清人李调元(1734 —?)曾辑民歌集 《粤风》,其中有不少壮歌和瑶歌,当时壮歌已形成“五 ⑤ 言八句,唱时叠作十二句,多用古韵、平仄互押” 的固定格式,此择 《粤 风》所录汉字记音的一首壮族山歌 《担歌》唱词为例: ⑥ 担歌 (壮语记音) 担歌 (今译) 送条闲肺榕, 榕树做扁担, 许名同过照, 送妹作表记,雷眉么好妙, 此担虽不好, 送年少便厘。 礼轻情义重。 ① 清同治五年 (1866)刻本 《长阳县志》。 ② 清同治六年 (1867)刻本 《宁乡县志》。 ③ 《岷州志》,手抄本,北图藏。岷州,甘肃南,清前为州,清初为厅,雍正中复为州,民国二年(19l3) 始改为县。著名 “花儿”流传地之一。 ④ 清屈大均: 《广东新语》,康熙三十九年(1700)木天阁刻本。 ⑤ 清陆祚蕃 《粤西偶记》。 ⑥ 清李调元 《粤风》。韵脚符号为笔者今注。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请先注册登录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