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心札记薛理勇.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前 言 古代中国一日二餐,早餐称饔,夕餐称飧。《孟子·滕文公上》: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赵歧注:“饔飧,熟食也,朝曰饔,夕 曰飧。”上世纪50年代末,我父母支内到了江西省吉安市,于是我每隔 一二年的暑假会在吉安市度过。去吉安无法直接到达,需要乘铁路沪 广线到樟树镇(是清江县的县治),或直接坐火车到南昌,再坐汽车或 赣江上的小火轮到吉安。我父母告诉我,江西人一日二餐,约上午10 点和下午4点各一餐。我从小就较注意各地的风俗,果然,大城市南昌 一日二餐,小城市吉安也是一日二餐,可苦了那些随家长内迁,并已在 当地就读的子女。在我的记忆中,部分吉安市的居民在60年代后期才 开始改为一日三餐,这还与支内的上海人有一定的关系。 一日分饔飧二餐,从早餐到夜餐间隔6个小时,而夜餐到次日的早 餐相隔十几个小时,间隔时间确实太长了,于是就得用间隔进餐来充 饥,此类用于充饥的食品就叫做“点心”。也许,饥饿容易导致反胃, 心神不定,于是此种食品才被叫做“点心”,有安定心神之作用。唐朝 孙 小说《幻异志·板桥三娘子》:“有顷,鸡鸣,诸客曰发,三娘子先 起点心,置新作烧饼于食床上,与诸客点心。”这三娘子应该是某客栈 的老板娘,清晨住客准备离店,三娘子早已起早做了烧饼,提供早点服 1 务。像我这样年纪的人,至今仍习惯把早饭讲作“点心”、“早点心”。 以前,早点心多为“泡饭”,就是把隔日的冷饭用开水冲泡或重烧,更 多的就是到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点心店买一副大饼油条,也可能吃一 碗面或馄饨。宋人的《鸡肋篇》中讲:“上觉微饿,孙见之,即出怀中蒸 饼云:‘可以点心。’”蒸饼即今馒头。古代早饭后上朝,要到当日事 情处理完毕才“无事退朝”,朝中议事的时间较长,而朝中食堂不备点 心,不设茶歇,于是允许大臣自备点心。这位皇帝坐朝时间长了,微微 感到饥饿,那位姓孙的大臣也测眼辨色,从怀中摸出一只馒头给皇帝 当点心。 点心是正餐之外的食品,且用于充饥,所以既不同于正餐的米饭、 面条之类的食品,又不同于“吃白相”的零食,通常指糕、饼之类的粮 食做的食品。本书涉及的大多为“五谷”加工的点心的故事、趣闻、传 说,于是取书名为——《点心札记》。 我祖籍福建,长期生活在上海,属于“蛮子”。北方艺麦,南方莳 稻,于是北人以面食为主,而南人以米饭为主粮。对南方人来讲,米饭 之外,其他用面粉制作的食品,以及除米饭外的稻米加工食品都属于 点心的范畴。虽然说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均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发祥 2 地,但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起源于黄河流域,中国有历史记载 的古都均在北方,毫无疑问,黄河流域步入文明要比长江流域早,而 且早得多。人类社会是与日俱进的,古代的农作物品种少,能被称为 “点心”的更少,有些食品古人有古人的叫法或写法,有些食品古今异 名而同物,而更多的食品是随社会进步而“发明”的,于是又有许多食 品是“同名异物”,这就是本书会叙述的内容,也许,也是人们的兴趣 所在。 本书中部分插图采自清末上海环球社出版的《图画日报》。《图画 日报》1909年8月16日出创刊号,每日一刊,共出版404期,于1910年 8月终刊,故拙著在引文时,有时称“1909年”,有时称“1910年”,在此 作一说明,免得误会。 薛理勇 写于秋月枫舍 3 目 录 1 麦粉为“面”,米粉为“粉” 6 过年说“年糕” 15 元宵食粥吃元宵 21 清明说“团子” 33 七夕说“巧果” 41 中秋说“月饼”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请先注册登录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