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东至华龙洞出土的人类化石-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PDF

安徽东至华龙洞出土的人类化石-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 33 卷,第 4 期 人 类 学 学 报 Vol.33, No.4 2014 年 11 月 ACTA ANTHROPOLOGICA SINICA November, 2014 安徽东至华龙洞出土的人类化石 宫希成 1 ,郑龙亭2 ,邢 松 3 ,吴秀杰 3 ,同号文 3 ,刘 武 3 1.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肥 230061;2. 安徽博物院,合肥 230061; 3. 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 北京 100044 摘 要 2006 1 2 : 年在安徽省东至县华龙洞发现了 枚人类下颌第二臼齿和 件可以拼接在一起的额骨碎片化 石。根据华龙洞动物群组成及地层情况,初步确定华龙洞化石层的时代为更新世中期。本文对在华龙洞 发现的人类头骨和牙齿化石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观测,并与相关古人类标本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华龙 洞人额骨和下颌臼齿都呈现出一系列常见于东亚直立人的特征。华龙洞额骨曲度较小,具有粗壮的颞线 和较厚的骨壁。此外,华龙洞额骨还具有额中缝结构和扩大的额窦。华龙洞下颌第二臼齿总体显得比较 粗壮。齿冠咬合面具有第五尖、第六尖和第七尖。齿冠尺寸明显大于早期现代人、现代人类和欧洲更新 世中期人类,位于直立人变异范围。结合对华龙洞人类额骨和牙齿形态对比所揭示的形态特点,在华龙 洞发现的人类化石可能代表着生活在更新世中期的直立人。 关键词:华龙洞;安徽东至;人类化石;形态特征 中图法分类号 Q981.4; Q983+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3193 2014 04 0427 10 : ; : ; : - ( ) - - 1 前 言 2004 年 5 月,安徽省博物馆郑龙亭在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尧渡镇汪村华龙洞调查时 - 发现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其属于中国南方大熊猫 剑齿象动物群,初步判定时代为中 更新世。2006 年 7-9 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韩立刚等对华龙洞进行了发掘,发现了 1 2 100 20 [1] 。 枚人类牙齿和 件头骨残片化石、 余件石制品、 余件骨器以及大量动物化石 2006 [1] 4 根据 年的发掘记录 ,华龙洞地点堆积从上到下分为 层,分别为红色亚粘土层、 钙板胶结层、棕红色粘土层、砂砾层。人类化石、石器和多数动物化石都发现于第三层。 2013 年 12 月,本文作者对华龙洞进行考察并初步观察了在华龙洞发现的人类及动物化石。 , (Bos) (Cervus)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初步整理显示 动物骨骼中牛 占绝大部分,鹿 次 之,其他动物如剑齿象 (Stegodon) 、犀牛 (Rhinocerotidae)、貘 (Tapirus) 、熊 (Ursus) 、野猪 (Sus scrofa) 、虎 (Panthera) 、小食肉类等仅有少量牙齿,而牛和鹿从头骨到趾骨的所有解 剖部位都有留存,多为中国南方晚更新世常见的种类 [1] 。2013 年的重新观察时又发现了 收稿日期: ;定稿日期: 2014-05-12 2014-07-04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XD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资助 作者简介:宫希成,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