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诊治骨质疏松症 刘庆思主编.pdfVIP

中西医结合诊治骨质疏松症 刘庆思主编.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 一 章   概 述 骨质疏松症是 中老人 的常见病、多发病 。随着社会 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 的提高,年龄逐 趋老年化,世界已步入老年性社会,因此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也逐年提高,对人们健康的危害 越来越大,可以说是无声无息的流行病,甚至 已成为社会问题和医疗问题,目前已引起世界各 国政府的重视 。下面介绍 中医和西医对本病的研究情况。 第一节    中医学对骨质疏松症的研究 一、中医历代文献论述 古代 中医学无“骨质疏松症 ”之病名 。此病属骨骼系统疾病 ,究其病症、体征,多见腰部、膝 部等骨关节疼痛症状 ,与痹证相似;究其病 因病机 ,与骨痿、骨枯、骨极、骨痹证发病机理相近; 目前 比较认可 的病名 当属“骨痿 ”。 我们 的祖先在劳动生活 中逐渐认识 自然界,也逐渐认识人类 自身,在与疾病、创伤 的斗争 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华 民族特色的传统医学 中医学。从考古所见,远在 氏族制度开始形 成 的山顶洞人时期(旧石器时代晚期,约 万年前 ),已经懂得利用 自然界 的动、植、矿物治疗伤 患疾病 。到 了夏朝(公元前 世纪 前 世 纪 ),农业、畜牧业有 了较大 的进步 ,促进 了医学 的发展 。周代(公元 前 世纪 公元前 世纪 ),随着八卦学说、阴阳五行学说 的形成 ,中医学 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并逐渐形成理论体系。 战国时期(公元前 前 年 ),中医学基础理论形成体系,这个时期的医学著作 《黄帝 内经》 《难经》 《神农本草经》和 《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基础理论体系,对临床各科有普遍 的指导作用,其中有关骨科的论述成为指导后世骨科临床实践的基本理论。 《黄帝 内经》对骨、关节 的构造及筋、骨、肌 肉等组织都有大体 的解剖形态记载 。对骨 的生 理病理,《内经》提出了“肾主骨 ”的学说,指出肾所藏的精、所主 的液可 以化生骨髓,骨髓可 以滋 养骨骼的生理关系,而且又提出了肾与骨在病机上的相互影响的理论 。如果肾精不足则出现 骨骼病变,《素问 金匮真言论》曰:“藏精于肾,……是 以知病之在骨也。”《灵枢 本神》曰:“精伤 则骨酸痿厥 ”。另一方面,由于骨与骨髓存在相互滋养 的关系,骨骼 的病变可 以伤及骨髓,累及 肾。 骨的发育与肾气有关,肾气充足则筋骨强壮。《素 问 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 齿更发长 。……四七筋骨坚 ,发长极 ,身体盛壮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四八筋 骨 隆盛 ,肌 肉满壮 。”筋骨 的鼎盛时期,女子在 岁 ,男子在 岁,从近来 的研究资料证实 ,骨 矿含量最高(骨峰值 )的年龄是 岁左右,此后随年龄的逐渐增大,骨矿含量逐渐减少。从现 代医学研究中还证实,肾虚病人 的骨矿含量 比正常人减少,且有 明显差异。《素 问 痿论》云: “肾气热则腰脊不举 ,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有所远行劳倦 ,逢大热而渴,渴则 阳气 内伐, 内伐 则热舍于 肾。肾者水脏也 。今水不胜 火 ,则骨枯而髓虚 ,故足不任 身 ,发为骨痿 。故 《内 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阐明了骨痿发生 的病机是大热伤 肾阴,骨不得濡养而发生骨痿 。 这一基本观点为后世认识和论治骨质疏松症奠定了理论基础。 肾主藏精,肾主骨,骨为髓府 ,骨 的盛衰与肾精 的盛衰有关,骨骼 的衰变,往往见于年迈体 弱、久病虚劳者,如 《难经 骨痿》曰:“一损损于皮毛 ,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 ,血脉稀少 ,不 能荣于五脏六腑;三损损于肌 肉,肌 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 自收持;五 损损于骨 ,骨痿不能起于床 。”说 明人体 内伤虚损 的转归,伤及皮毛、血脉、肌筋,最终伤及骨骼 。 在治疗方面,《内经》提出“形不足者,温之 以气;精不足者,补之 以味。”(《素 问 阴阳应象大 论》)为治疗各科疾病指出了治疗大法,对治疗骨骼疾病包括骨质疏松症等也具有重要 的指导 意义。 《伤寒杂病论》是汉代张仲景所著,该书对痹痿 的诊疗方法论述较详,记载的大黄牡丹汤、 桃仁承气汤、下瘀血汤等方剂,至今仍在骨伤科 临床上广泛应用。《金匮要略 中风历节病脉证 并治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