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上篇 各 论
第 一 章 绪 论
眼科学是研究视觉器官 (包括眼球及其附属器、视神经及视路 )疾病的发生、临床表
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的一 门临床医学科学。
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大部分将成为非眼科专业的专科医师,学习眼科学的 目的在于了解
眼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一些比较简单的眼病诊断、治疗及预防的方法和对急重眼病
的初步处理,认识哪些眼病应该转给眼科专科医师治疗,并了解全身病在视觉系统可能出
现的眼部表现 以助这些疾病的诊断。
第一节 眼科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视觉是人体最重要 的感觉器官,因为人从外界环境接受各种信息时,约 以上的
信息从视觉通道输入;视觉的敏锐与否对劳动、学习和生活的能力影响很大。同时,由于
视觉解剖学的特点及其机能的复杂性,检查方法与其他临床学科也有很大差别。因此,在
医学发展过程中,中国眼科学早在宋代就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视觉既为人体的特殊感觉器官,又是机体的组成部分,眼部病变与全身其他组织系统
疾病常常相互影响或密切联系,不少全身疾病可在眼部引起特定的反应或并发症 。因此,
临床上不可忽视全身情况及其他临床学科与眼科的联系,认识眼病要有整体观念 。此外,
由于视网膜血管是人体惟一在活体状况下能重复多次直接观察的终末微循环,故眼底检查
已成为诊断和观察许多全身性疾病的常用方法。
眼科学与基础学科也有密切关系,如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医学遗传学、生物化学、
生理学、影像医学等的成就阐明了一些长期不 明原因眼病的发病机理,也使不少眼病的诊
断和防治水平得 以提高;眼科领域的发现又丰富了这些学科的内容。此外,由于眼科学与
其他学科的互相渗透,出现了许多边缘性专业 ,例如眼遗传学、眼病理学、眼肌学、神经
眼科学等。
第二节 中国眼科学的历史与发展
我国传统医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医眼科学是其一个分支,在它漫长 的形成和发
展过程 中积累了十分宝贵和丰富的经验。 世纪初 ,现代眼科学开始从西方传入 中国,
对我国眼科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回顾我国眼科学的发展史,大体可将其分为 以下五个阶
段 。
一、中医眼科学的萌芽时期 (上古 南北朝 )
在南北朝 以前,古人虽然对眼的生理功能、大体解剖等 已有初步认识 ,对部分眼病的
症状与病因病机也有初步的探讨,但是缺乏系统的眼科资料,主要是作为 内科杂病的一部
分而散载于各种文献中。因此,这一时期是中医眼科学的萌芽时期。
早在武丁时代,古人已将 “眼”这一感觉器官命名为 “目”,而且认识到 目可以生病,
病 眼称“疾 目”;病 眼失 明称“丧 明 ”。如 甲骨 文 卜辞 中有“贞王 弗疾 目”、“大 目不 丧 明 ”
等。
东周春秋时期,已将盲人称为瞽人,并将 目盲分为 “蒙”和 “瞍”两类 。如 《书经》
记载有 “瞽奏鼓”, 《诗经》有 “蒙瞍奏公”的记载。据 《毛传》解释: “有眸子而无见曰
蒙 ,无 眸子 曰瞍 。”
东周战国末期, 《黄帝 内经》已开始对眼的生理、解剖、病机等方面作了探讨 。此后
的中医经典著作也有眼科资料 。如 《神农本草经》记载 了许多治眼病的中药, 《伤寒杂病
论》中述及不少全身性眼症, 《脉诀》中论述了通过察 目判断全身疾病预后、并探讨了某
些眼病症状的病机鉴别,可谓眼科类证鉴别的萌芽。
此外,在一些针灸书籍和方书中还记载有治疗眼病的针灸疗法和方药。
这一时期,尚无专 门的眼科医生 。眼病患者多 由内科医生兼治 。如 《史记》载有 :
“扁鹊过雒 阳,闻周 人爱老人 ,遂 为耳 目痹 医 。”
(一 中医眼科基础理论的萌芽
从解剖学观点来认识眼部组织,始于 《内经》,该书共提及 目、眼、眶、内眦、外眦
(锐 眦 )、约 束 、络 、白 眼 、黑 眼 、瞳 子 、目系 个解剖名称 。虽然其记述相 当粗略,但
为后世中医眼科认识眼的解剖结构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除 《内经》以外,在这一时期的其
他医籍中,有关眼部结构的论述没有新的发展。
关于 眼的生理方面 ,《内经 》提 出眼 的生 理功 能是“视 万物 ,别 黑 白,审长 短 ”,并用
天人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