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生干涉.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迈克生干涉

FILENAME EXP404Michelson.doc; DATE \@ yyyy/M/d 2007/2/21 微波實驗:麥克森干涉 實驗名稱:微波實驗-邁克生干涉儀(Michelson Interfermeter) 【原理】 干涉儀是一種利用光的平涉現象,可以用來很精密地量測長度或長度變化量的儀器。邁克生干涉儀是邁克生(A.A.Michelson)博士於1881年最早建立的,其架構如右圖所示。光由光源P出發,入射到分光鏡(beam splitter)M使得一半的光反射至反射鏡M2,另一半的光則通過分光鏡M至反射鏡M1,落在反射鏡M1及M2的光則分別被反射回來,朝分光鏡M方向行進,再經分光鏡的分光,最後將有兩道分別經由M1及M2反射回來的光束進入觀測鏡T,而這兩道光束將會有干涉現象發生。 到達眼睛的這兩道光束其行經的光程,會因反射鏡M1及M2,的位置而改變。如圖所示,這兩道光束的光程差即為2dl-2d2,所以若M1移動λ/2的距離,則光程差將改變一個波長λ。光程差的變化也就會改變兩光束到達眼睛時的相位差。若此相位差為0°或360°時,或光程差為波長λ的整數倍時,眼睛所觀察到的是建設性的干涉條紋;若此相位差為180°時,或光程差為半波長的奇數倍時,眼睛所觀察到的是破壞性的干涉條紋。 由於一般可見光的波長很小,在實驗上不容易控制,所以本實驗是以波長約3cm之微波來取代光,使得實驗容易進行。因此圖中之光源換成了微波發射器,分光鏡用部份反射器取代,反射鏡換成金屬反射器,觀測鏡則改用微波接收器。當到達微波接收器的波相位相同時,則接收器將有最大的讀值;反之,當到達微波接收器的波相位相差180°時,接收器的讀值為最小。因此,若調整反射器M1、M2的位置,使接收器有最大的讀值時,再移動其中一個反射器λ/2的距離,則接收器讀值將通過一個最小值再回到最大值。 (ref. Halliday:36-8) 【步驟】 將儀器依右圖所示裝置好,圖中A和B為金屬反射器,C為部份反射器。調整C的角度,使得從發射器出發的微波能45°地入射此部分反射器。 加上電源,調整接收器之靈敏度,使得接收器能有明顯的讀數。 沿著角度針的固定臂移動反射器A,觀察接收器指針偏轉的情形,直到接收器有最大讀數為止。記錄此時反射器A的位置X1。 在將反射器A緩緩地遠離部份反射器C,並留意接收器的讀數,當讀數為最大時,表示到達接收器的波相位相同,形成建設性干涉;反之當讀數最小時,表示到達接收器的波相位相差180°,形成破壞性干涉;繼續移動反射器A,直到接收器顯示至少十個以上的最小值,再將反射器A停止在有最大讀數的位置。記錄此時反射器A的位置X2,及所通過的最小值的個數m。 利用所得的數據,計算此微波的波長λ。 改變反射器B的位置,重覆3-5的步驟,將結果記錄下來。 【麥克森莫立實驗影片相關資料】 ? 麥克森(Michelson,1852~1931); 莫立(Morley,1838~1923) ? 1892年,菲佐(Fizeau,1819~1896):收縮現象 ? 羅倫茲(Lorentz)轉換式、伽利略慣性定律、伽利略轉換式。 ? 1899年,法國亨利波因卡爾提出相對論原理 ? 1907年,麥克森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問題與討論】 1887年進行此實驗,他們設計此實驗,主要想要證明什麼? 科學家們心目中的『以太』是做什麼用的?具有哪些性質? 麥克森莫立實驗具有哪些意義?(對世人、對麥克森、對愛因斯坦) 麥克森莫立實驗是一個有名的『失敗』實驗,既然實驗結果是失敗的,為什麼諾貝爾物理獎還頒發給他?這個獎主要在表揚他的哪些貢獻? 收縮現象(菲佐) 羅倫茲(Lorentz)轉換式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