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深厚瓷器白无瑕 欲借蓝色写青花
———我对收藏元青花罐的一点浅薄认知
我仅是一个 HYPERLINK /blog/153952.html 瓷器收藏的爱好者和初学者,谈起元青花,在专家、学者面前有点班门弄斧的感觉,很难表述透彻正确。但对瓷器这种火与泥的艺术之美所带来五彩斑斓的肌理变化有着无限的热爱与好奇,因此十分钟爱这种蓝白相间的“尤物”,也因此收藏了一些青花瓷器的实物作为学习的参考。下面就把这些年来和这只元青花罐“亲密接触”的认识体会尽可祥实地向研究元青花和喜爱元青花的老师以及收藏爱好者谈点肤浅的心得。
? ? 青花罐高27.8厘米,口部直径20.9厘米,底部直径约20.9厘米,最大腹径33.5厘米,整体重量5.98千克(容重值为2.28)。
? ? 一青花罐的胎体特征
从青花罐的涩底面、唇口剥釉点以及罐内由于荡釉不均露胎处可以观察到其胎色不够洁白,近似米白色(微含青)。胎质比较坚实,白而不细,粗而不松,其中含有较大颗粒,骨胎显得不那么细腻、密实、光滑。状(器外底面)似发酵过的面团状伴有大小不等的气孔洞隙、不规整状似狭偏型(这可能是完全人工炼泥造成的无法致密的缘故),胎底面可见零星撒落一些垫烧的窑沙。
罐体采用分段制胎四段三接的“节装”(腹部泥接与底部的接痕明显突出于器物内颈部的套接痕迹)。胎泥粘接处器物表面虽经打磨,用手至上而下轻抚罐体体身,胎体横向接胎手感仍有微微凸起的一至二道旋痕,显得不那么平滑;器内壁留下用手按摸平的扁状接胎痕迹,并在横接缝周边布满长短深浅不一的炸纹;宽矮的足墙及底面在经过竹刀刮削后留下深浅宽窄不一的跳刀痕以及肉眼可直接观察到有浓淡变化的橘红色斑纹(火石红在足端主要呈星点状或小片状分布)、黑褐色的铁质斑点。在圈足外墙胎釉结合处,被析出、游离出来的铁元素,紧贴着釉面的边缘,围绕一周,形成环状火石红结合线,俗称“一线红”。型如“脐”状般的同心圆与较为宽粗的逆时针轮旋弦纹清晰可见。尤起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元青花大罐存在不同特征表现在罐口沿内下角套接“一线痕”周边(不能直接看到,用镜片放置罐内反照方可见到这种迷人的橘红色“火石红”全貌)呈现一周色泽当最深、最醒目伴有半金属光泽的胎红“散场效应”(马广彦语)。这种自然天成发自胎内且被 HYPERLINK /blog/153952.html 古代良工巧匠无意“雪藏”的火石红肌理现象,是作伪者始料不及和难以企及的。
二青花罐的釉质釉色特征
? ? 用手触摸罐体周身犹如糯米感的釉面,似有吸附感。釉层表面“桔皮纹”密布且较为温润,用眼观察釉面细部特征,光感柔和不刺目,并且带有透明的玻璃质感。无规则的釉丝线条纹(笔者认为这种釉丝纹应属罩釉希薄,在修坯过程中显露出的竹丝状刮痕)若隐若现。其釉色罩含青的透明釉(白釉),不同于晶莹厚润的青白釉,又区别于乳浊失透的卵白釉,此种釉料靠器物颈部一线凝釉处及垂流釉痕呈“鸭蛋青”色。用30——40倍的放大镜便可以看到釉中气泡疏朗晶莹,分部着大、小气泡,且大气泡少、小气泡多,很少见有中等气泡过渡(这种釉里气泡的分部形式表现在器物上半部较少,下半部呈现的较为突出明显)。
? 从大罐内壁及底部残留的釉渍看,不象是专门施釉,它们里面的部分釉水,有的是由于在外部蘸釉或淋釉时进入的,或荡或刷或用手涂抹处里的简单随意,并伴有芝麻绿豆大小颗粒状泥渣融入釉中(主要表现在内底接胎边缘处),较为毛糙。因此,直观釉面厚薄不均,釉水稀薄处呈米黄色;缺釉露胎(俗称“秃斑”)处泛较浓的氧化铁红色。在器物内壁内底这类色阶之上,可见并可触摸有明显如竹丝般的纹理痕迹,平行线纹非常细密,手感微若细密丝扣。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胎内腹结合处至下体胫部,反观内壁上部且未见这样的丝纹,(此种纹洛的出现,有专家认为应属元时景德镇工匠运用熟练的手法提拉胚泥所留下的指纹遗迹)。罐内口沿处积釉较厚多带有釉水流淌的痕迹,似“垂泪”状;外唇口处由于胎釉结合的不够紧密出现了毛边剥釉现象,在
将要脱落但尚未剥釉的釉皮下显现出“牙黄色”。从罐体胫部接
近圈足部位多出现“暴釉”、“釉笑”、“漏釉”、“鬃眼”、“窑裂”等工艺缺陷。
圈足及砂底表面多处留下不规则的片状、条状和断续点状釉斑。足端素面个别线条状釉纹,应属竹刀刮去淌釉后的残留。粘附于涩底釉斑局部表面上的稀朗小颗粒料石呈橘红色状。在工匠率性随意淋洒的釉斑边线一周也同样出现了斑驳的“黄衣”色调。
? ? 三青花罐钴蓝料呈色特征
这种以进口钴蓝料为着色剂,在高温还原焰的烧制中反应出的金属元素在罐体表面所泛透出幽蓝青翠略带晕散的肌理色彩变化着实令人折服。就向刘金成馆长所描述的那样:“初看再看咽声细,一抚再抚赞不停”,其青花色调先朝后代皆不 能与之比美,正如古人对其青花发色之美所抒发的感叹:“如轻云宿墨,似春葓泛幽”。
? ? 细观大罐通景画面,青花纹理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