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舞蹈意蕴为视角解读曹植《洛神赋》.docVIP

从舞蹈意蕴为视角解读曹植《洛神赋》.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舞蹈意蕴为视角解读曹植《洛神赋》.doc

从舞蹈意蕴为视角解读曹植《洛神赋》 【摘要】:《洛神赋》为曹植辞赋中的杰出作品。作者以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梦幻的境界,描写人神之间的真挚爱情,和终因“人神殊道”无从结合而分离的惆怅。本文从舞蹈意蕴为视角解读曹植《洛神赋》。 【关键词】曹植;《洛神赋》;舞蹈 《洛神赋》是曹植的代表作。洛神名为宓妃,她是中国神话里伏羲氏(宓羲)的女儿,其因为于洛水溺死,而成为洛水之神,即洛神。《洛神赋》亦名《感甄赋》,是建安时期文学名家曹植 (曹子建)的浪漫主义名篇。一般认为是因曹植被封鄄城所作,“甄”通“鄄”,因魏明帝曹睿将《感甄赋》改名为《洛神赋》,世人多认为其写作牵涉到曹植与魏明帝曹叡之 母甄氏之间的一段错综复杂的感情它以浓烈的情感,浪漫的抒情,华美的语言,塑造了洛神这一美丽而栩栩如生的形象,并竭尽所能的抒发了对洛神的爱慕和离别后的怅然若失。客观而论,根据曹植居此环境下,又受儒道侠思想的熏染,他的“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留金石之功”的愿望也许就像《洛神赋》中的“人神相恋”一样,幻想幻想还可以,而自己特别看不起的 “成一家之言”的“雕虫小技”,应该正是最适合他的事业。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而“ HYPERLINK /search?word=%E7%BF%A9%E8%8B%A5%E6%83%8A%E9%B8%BF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 翩若惊鸿,宛若 HYPERLINK /search?word=%E6%B8%B8%E9%BE%99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 游龙” ;“ HYPERLINK /search?word=%E7%9A%8E%E7%9A%8E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 皎皎兮似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回风之流雪”。 叙述出了舞蹈的审美特征,因此本文从舞蹈意蕴为视角研究了《洛神赋》 一、《洛神赋》的创作背景 曹植的思想里兼容者儒、道、侠几种禁锢,所以形成了独有的文学风格。曹植的文学成就,无论在建安时代,还是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可称是杰出的。曹植的诗歌创作,从艺术上说,继承了《诗经》、楚辞、汉乐府的创作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使五言诗得以奠定基础,且有所发展与提高。他的辞赋创作,摆脱了汉赋的束缚,克服了汉赋一味追求宏大体制、堆砌词藻的弊病,力求在短小的篇制中溶入生动活泼的内容和丰富的情感,风格多样,语言精美,在辞赋发展史上无疑占有重要地位。曹植的散文,包括章、表、书、论、令、文、序、说等多种文体,这些文体中,以书和表两类最为突出,刘勰说曹植的“表”“独冠群才”,而曹植的书札更是建安文人书札中的珍品,极富文学价值。故此,使他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卓尔不群”的文学家。这种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博得极高的评价,被谢灵运誉为“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钟嵘也说他的诗“粲溢古今,卓尔不群”。认为他兼曹操、曹丕之长,而各避其短。 曹植在黄初年间受到的迫害也是较为严重的。曹丕一即位,就杀掉了曹植的羽翼丁仪、丁翼两兄弟及其家中男口。关于这一点,学术界一般就认为是曹植有感于两兄弟被杀而作诗《野田黄雀行》。诗中主要有两个意象,即“黄雀”和“少年”。作者通过少年拔剑刺破罗网救出黄雀的描写,表达了希望有人救出他落难的朋友的美好愿望。黄初二年(221),受曹丕指派的监国谒者灌均诬告曹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曹植无端获罪,险被治罪。因其母卞太后的缘故,才保住了性命,但还是被贬为安乡侯。黄初四年(223),朝京都时,文帝一直不予诏见,令植独处西馆。他内心诚惶诚恐,献《责躬》、《应诏》二诗给曹丕后,才得到了被召见的机会。身负刑具,赤脚朝见,曹植即以这种罪人的形象去见曹丕。处于高压迫害之下的他,已无力保全自己做人的尊严,只能伏罪称臣,低头认错。由于屡次的徙封和高压迫害,曹植与文帝的距离就拉远了。曹植在黄初年间一度远离京都,在外漂泊,居无定所,客观上拉开了与文帝的距离。再加上曹丕的种种迫害,更是在内心深处拉开了兄弟间的距离。此时,曹植内心深感“不被亲近”的结果亦是必然。然而曹植在赋中表达“不被亲近”之感时并无怨恨之意。他以一句“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的哀叹道出了不能与君王亲近的原因是人神之道不同,并非君王有意为之。当时处于严苛政治环境中,他必不能明言自己内心的愤懑,于是借美丽的洛水之神以寄心文帝。何焯解释君王喻文帝。对此,笔者持不同看法。此处“潜处太阴”的应仍是君王,而“寄心君王”的是余(曹植)。若按何焯的观点,曹植自言处于太阴,然人居阳,鬼神居阴。植并非鬼神,所以笔者觉得有些牵强了。若依笔者所言,说明分别时“洛神”与“余”都恋恋不舍,“君王”对“余”亦有情,此亦合乎曹植的创作心理。 二、从舞蹈意蕴为视角解读曹植《洛

文档评论(0)

58447638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