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符是一种古代信物,传说是周朝军事家姜北京.docVIP

虎符是一种古代信物,传说是周朝军事家姜北京.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代虎符 北京师范大学文博馆藏,汉代,长5.5厘米,符为铜质,作卧虎状。巨目、大耳、龇牙、四腿曲卧、长尾上卷,通体纹饰为凸雕和阴刻。背脊阴刻文字,器背面有榫头,为虎符的一半,体形虽小,但制作精美,镂雕生动,造型雄奇,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虎符”是一种古代信物,传说是周朝军事家姜子牙发明的,是我国古代君主或皇帝授予臣属兵权后调动军队的凭信物,多以青铜铸造,加之我国古代对虎的形象十分崇拜,故其状多呈虎形,所以称“虎符”,也称“兵符”。战国时,魏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就充分说明了虎符的作用。相传魏安厘王二十年(公元前257年),秦国侵赵,形势危急,赵国平原君的夫人(信陵君之姐)亲自突围到魏国求援。魏王的异母弟信陵君认为赵魏唇齿相依,唇亡则齿寒,因此,他固请魏王发兵救赵。暴戾狭隘自私的魏王执意不肯,反劝赵降秦。信陵君亲率三千门下客,前往救援。侯瀛建议窃取魏王虎符,凭虎符调用老将晋鄙统率的十万魏兵。魏王的如姬夫人素来佩服信陵君“宽厚爱人”的品质和“合纵抗秦”的政治主张,也感念他替她报了杀父之仇,因此冒死盗符。信陵君佩符至晋鄙军中,晋鄙怀疑,力士朱亥杀之,信陵君统兵八万解赵之围。后来郭沫若取材于《史记·魏公子列传》,于1942年创作五幕话剧《虎符》,1943年首演,使得战国“四君子”之一魏信陵君(无忌)窃符救赵的故事更是妇孺皆知。此外在《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中,曹操因赤壁之战兵败北退,诸葛亮则趁南郡空虚,命勇将赵云夺城成功,并且俘获守将陈矫,取得虎符,然后以此虎符诈调荆州守军出救南郡,趁势又由张飞袭取了荆州,接着再用同样的方法调出襄阳守军,乘机由关羽袭取了襄阳。诸葛亮仅凭一个小小的虎符,便将曹兵调开,兵不血刃就夺取了三处城池,而耗费许多钱粮、兵马的东吴周瑜却一无所获,如何不生气?由此也可见当时虎符作用之大。 虎符作为古代传达命令或征调部队的凭证,一般由左右两半组成,各自的铭文完全相同,平时其右半由中央保存,左半则发给统领军队的将领。调动军队时,由君主或皇帝派出的使臣将符相合,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伪,方能调兵。每只兵符上都有编数,编数的多寡不仅体现着兵符的用途,而且控制着军事行动的规模、范围和权限。通常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调兵谴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 目前发现有铭文战国虎符都是秦国的,共三件:新郪虎符、杜虎符、阳陵虎符。秦杜虎符是1973年在西安郊区山门口公社发现的,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高4.4厘米,长9.5厘米,厚0.7厘米,背面有槽,颈有一小孔,虎作走动形,尾端卷曲。错金铭文九行、四十字:“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隧之事,虽毋会符,行也”。铭文最后一句,其大意是:如果军情紧急。不必等会符,可以举烽火报讯,立即行动。新郪虎符,现为法国巴黎私人所收藏,铭文“甲兵之符,右才(在)王,左才(在)新郪,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王符,乃敢行之,燔隧之事,虽毋会符,行也”。据王国维考证“此符当为秦并天下前二三十年间物也”。阳陵虎符,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长约十公分,为一头伏在地面四肢收缩的老虎,尾巴向上卷起,头向前伸,神态逼真。虎身上有错金铭文,文曰:“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其字体属篆之一种,称为“符刻”,为“秦书八体”之一。三个虎符的铭文大致相同,有一点不同,令人注意。新郪虎符,铭文称“右在王”,秦杜虎符称“右在君”,而秦阳陵虎符则称“右在皇帝”,这说明这三个虎符出于秦的三个不同年代。秦国的国君先是称王,这说明新郪虎符是在秦初制作;秦国只有惠文君一人称君,所以,杜虎符是在惠文君在位时制作的;秦始皇开始称皇帝,故阳陵虎符是秦始皇以后制作的。此三虎符也基本上反映了秦代虎符的概况,即秦虎符只有县一级虎符,没有郡级虎符。 汉承秦制,汉代发兵的第一信物也是虎符。西汉兵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将统兵权与调兵权分开,统兵权属于地方,但调兵权始终握在人主手里,而且西汉大部分时期是以虎符调兵。《汉书》卷4《文帝纪》:“二年九月,初与郡守为铜虎符、竹使符。”颜师古注引应劭曰:“铜虎符第一至第五,国家当发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符合乃听受之。”师古曰:“与郡守为符者,谓各分其半,右留京师,左以与之。”同样的记载又见《史记·孝文本纪》卷10及《后汉书·杜诗传》的李贤注等文献。可见,说汉代以虎符发兵是没有问题的,我们从史书中能找到大量以虎符发兵的例子。《史记》卷10《孝文本纪》司马贞《索隐》引卫宏《汉旧仪》:“铜虎符发兵,长六寸;竹使符出入征发。”《后汉书》卷31《杜诗传》:“旧制发兵,皆以虎符,其余征调,竹使而已。”卫宏与杜诗都将“发兵”与“征调”区别开来。“发兵”就是指军队调动,这是没有问题的。 从目前存世的汉代虎符看,秦汉虎符之间的最大

文档评论(0)

xina17112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