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美容卫生学第9(霍乱.伤寒.杆菌性痢疾)
美容衛生學第9組(霍亂.傷寒.桿菌性痢疾) 組員子涵 祥齡 縈潔 霍亂的起源: 霍亂是一種急性腸道傳染性炎症,常發生在發展中的熱帶國家,如印度及孟加拉等。霍亂是由霍亂弧菌(Vibriocholerae)所引起的烈性腸道傳染病,主要由霍亂腸毒素引起,弧菌在腸道放出強烈的霍亂毒素,會令人腹瀉不止,嚴重的可令人脫水致死。霍亂菌的傳染力極強,與病者可能有接觸的人必須提高警覺。 台灣地區報告資料自民國以後共發生四次大流行(民國元年、八至九年、三十五年和五十一年) 霍亂之傳染病: 病源: 霍亂弧菌(絕對需氧菌 PH8.5~9.5) 症狀: 急性的腹瀉, 嘔吐, 造成急速大量的脫水, 不治療的話可在數小時內造成死亡, 伴隨症狀有因電解質流失造成的肌肉痙攣, 及其他因體液流失造成的症狀, 其糞便的特色為像洗米水一樣灰灰濁濁的。 傳染方式: 主要是經由飲水所傳染, 污染來自患者的嘔吐物或糞便, 也可經由食物傳染但較少見。 潛伏期: 約1-3天 併發症: 可能因體液過份流失導致休克, 進而產生腎衰竭, 不過只要適當的治療, 即補充失去的水份及鹽分, 就可改善病況, 而在數天內就能自行痊癒。 預防: 乾淨的飲水供應, 排泄物的安全衛生處理, 食物保存, 處理過程的注意, 個人良好的衛生習慣, 都是降低霍亂發生率的有效方法。 治療: 儘速地補充水分, 電解質及鹽分, 即可有效治療, 有時給予抗生素(tetracycline或doxycycline)可減低體液的流失及加速菌體的排出。 奈及利亞霍亂死亡人數增至52人更新日期:2009/08/24 衛生官員今天說,奈及利亞北部爆發霍亂疫情,又有13人不治,使得死亡總人數攀升至52人。 官員向法新社陳述發生在阿達馬瓦州(Adamawa)的霍亂疫情時說,「過去5天以來,在阿達馬瓦州出現更多霍亂病案。」 「在旦沙(Demsa),計有9死,120人住院治療。在富福爾(Fufure),有4死,18人住院。」 地方官員表示,18日當天美哈(Maiha)地區有39人因霍亂死亡。 他說,許多人因感染霍亂住院,該州醫護人員進行罷工,使得協助病人工作受阻。 官員無法指出爆發疫情的原因,但指出,當地6月爆發類似疫情曾造成20人死亡。 奈及利亞北部去年9月爆發一連串霍亂疫情,造成近100人喪生。 巴布亞紐幾內亞爆發霍亂疫情 2000人感染更新日期:2010/02/09 一名世界衛生組織(WHO)官員警告,巴布亞紐幾內亞(Papua New Guinea)霍亂疫情已造成約2000人感染,且由於飲用水衛生低劣,疫情難以控制。 世界衛生組織代表索倫森(Eigil Sorensen)表示,這個國家50年來的第一起霍亂疫情,去年7月在北部莫羅貝省(Morobe)爆發,短短幾個月就沿著北部海岸蔓延至馬當省(Madang)及東塞皮克省(East Sepik)。 索倫森說,雖然至今病死人數不到50人,但低劣的飲水設施,以及無症狀感染者到處走動傳播病菌,霍亂疫情將會持續擴散。 傷寒的起源: 傷寒這個病名在中國起源很早,但是這與西方醫學所說的 Typhoid Fever 不同,它指的是所有外感熱病[1]。 在清朝,西醫將這個病名傳入中國,初期曾經譯為「肚腸熱症」、「小腸熱症」、「泰斐士熱」等。 1908年,博醫會名詞委員會出版《醫學辭匯》,將其譯為「癥症」、「腸熱症」,希望作為官方名稱,但是使用不廣。 1912年,浙江發生傳染病,經浙江紹興醫學會會員調查,認為這是腸窒扶斯,但是它對應的中醫病名應該是濕溫時疫。 民國初年的余巖認為腸窒扶斯應該譯為溫邪或濕溫。 傷寒之傳染病: 病源: 沙門氏桿菌中的傷寒桿菌(兼性厭氧菌) 症狀: 主要症狀為持續, 漸增式的發燒, 可達攝氏40-41度, 伴隨有頭痛, 身體不適, 和發冷, 在腸胃道的症狀有便秘(主要在大人)或腹瀉(主要在小孩), 腹痛, 肝脾腫大, 其他可能出現的症狀包括心跳緩慢, 流鼻血, 軀幹上有玫瑰色斑點等 傳染方式: 經由食物和水傳染, 汙染源來自患者的糞便或尿液, 需注意的是, 有些帶菌者並不會發病, 而恢復期中的病患排泄物中仍帶有病菌, 約3-5%的病人會成為永久帶菌者 潛伏期: 1-3週, 視感染細菌的數量而不同 併發症: 不治療的傷寒會造成持續的高燒, 厭食, 體重下降, 嚴重的甚至會有腸出血, 腸穿孔, 肝炎, 腦膜炎, 腎炎, 心肌炎, 氣管炎, 肺炎, 關節炎, 骨髓炎等併發症, 適當的治療(尤其是早期的治療。 預防: 改善環境衛生是減低傷寒發生率最好的方法, 包括乾淨的飲水供應, 排泄物的安全衛生處理等。 治療: 口服氯黴素(chloramphenicol)治療相當有效, 於體溫恢復正常後應繼續使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