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5文博 印渝楠 一 青铜乐曲——钟 在中国古代,人们把青铜礼器和乐器称为钟鼎彝器,彝的意思是常,以钟鼎为代表的宗庙常器,也就是青铜礼器。钟属于打击乐器,其形式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陶铃。按其形状不同,可以分为钟、镈两种。桥形口者为钟,平口者叫镈。钟和镈上往往有铭文,这些铭文有的在一件器物上就是一整篇文章,有的是一整篇文章分铸在两件或多件器物上。 钟产生于西周,单独悬挂的钟称为特钟,形制纹饰相同、大小相次成组悬挂的称为编钟。编钟在祭祀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让人们感受到祭祀时那种神圣、庄严、肃穆的气氛。 1978年陕西省宝鸡县太公庙村一春秋窖藏出土秦公钟5件,是已发现春秋秦国铜器中最重要的一批。被确定为国宝,现收藏陈列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秦公钟上的铭文长达135字,记述了先秦襄公“赏宅受国”,即被周王赏以宅、授以国,以及文公、静公、宪公治国兴邦的业绩,是研究秦国早期历史的原始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钟铭还记述作器者秦武公(前697—前678年)朝夕虔诚祭祀祖先,纳聚贤才,励精图治。钟铸于秦武公初年,距今已2700余年。 5件秦公钟为春秋早期秦国的一组编钟,于1978年1月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县阳平公社杨家满太公庙。形制、纹饰沿袭了西周后期编钟的作风,最大的通高48厘米,重24公斤;最小的通高27.6厘米,重6公斤。钟体呈合瓦状,甬上饰4条小龙,舞部饰两条双身夔龙,鼓中部饰相对而立的一对凤鸟。每件钟可以出两个音节,这种钟称为双音钟,优点是用数量最少的钟,即能构成完整的音节。 本次古文字学习,我研究的是秦公锺组合中的甲号锺。 二 铭文及简释 1. 秦公 日: 我先且 ( 祖) 受天 令 ( 命 ) ,雾( 赏 ) 宅受 或 ( 国 )。 赏,用为被动意义,与受同义。赏宅,是说受封 邑;受国,是说受国土列为诸侯,一 句话指的是两件事。按《史记·秦本纪 》载秦之称秦,始于非子邑秦。非子原出大骆之族,最初居于西犬丘 (在今甘肃天水县西南) , 为周孝王养马于沂、渭二水之间,因 为马养 得好,周孝王有心立他为大骆嫡嗣,但阻于申侯之言不得立,所立为申侯之女所生子成。成 居于西犬丘,非子则被“邑 之秦”( 在今 甘肃清水县东北 )。 秦先 祖于周受封邑的只有非子,其后不闻更有封邑之事,铭文所谓“赏 宅” ,显然就是指非子。 又同书载襄公将兵救周,护送周平 王东迁 洛邑,卓有功劳,周平王封他为诸侯,将岐以 西周人旧土赐给他,让他从西戎手里去收复,说 “襄公于是始国” ,这应当就是铭文所谓 的“受 国” 。文公卜居“济、渭之会” ,曾说“昔周邑 我先秦赢 (即非子 ) 于此,后卒获为诸侯”,就是追忆这两件事。可见 这两件事都是秦历史上的大事。 2 剌剌(烈烈)邵 ( 昭 ) 文 公、静公、宪公,不篆 ( 坠 ) 于上。 剌剌,威武貌。昭,显现,《 诗·大 雅·文王》:“文 王在上,铃昭 于 天” ,传:“昭,见也” , “见”是 见于天,这里 的“不 承 于上”也是 说在天上。文 公、静 公、宪公,是襄 公之 后的三 个秦君。文公很重要,在位 五十年,是 秦创国事业的实际完成者。在他之前,襄公虽受封诸侯,名义上拥有岐以西之地,但实际上至死未能 收复。只是到文公,才尽逐西戎,扩地至岐,收 周余民,立史记事,正式把周人早期活动的周原一 带接 收下来。后来宪公迁都平阳(在今陕西宝鸡县以东阳平镇附近 ) 德公再迁都雍 (在今陕西凤翔县南),都是沾溉他的余泽。静公是文公长子,史称“不享国而死”实际并未在位,称公是死后赐溢。 宪公,《史记 》有两种记载,《 秦本纪》“宁公”。《 秦始皇本纪》作“宪 公”,旧多从《秦本纪 》,以“宪”为“宁”。铭文提到这三个公很重要,说明作器的秦公应是“宪公”之后,宪公有子武 公、德公、出子,三人都曾在位,其中出子先立,在 位六 年,居西陵、葬衙。武公其次, 在位二十年,居葬均在平阳;德公最后,在位两年,居雍,葬不详 。武公居葬均在平 阳,与铜器出土地点十分接近 ( 仅数里之隔 ),作器的秦公可能就 是武公,或 者器是出子作而武公时 藏。 3 ‘十又二 公,不 (坠) 在上 ’ 邵 ( 昭 ) 合 皇天, 此句也是说秦先祖有灵在天,但上铭仅于“十又二公”特别标出作器者之曾祖、祖 父、父亲三代,不备举。 邵:昭显。合:配也。此 承上而言,是说“不求于上”的文公、静 公、奕公等先祖考配于皇天上帝。《诗·大 雅·文玉》: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传皆以“配天命而行”为释,即其所当之义。兢事蛮方,指秦为周镇守西陲,以和西戎,主语仍然是前面的三个公。三个公 都已是死人,但在古人的观念中,可以俨然同于 在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