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合肥市2011年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答题前,务必在答题R和答题卷规定的地方填写口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后两位。
答第I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冃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第II卷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 清晰。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示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必须 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务必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一并上交。
笫I卷(阅读题共66分)
一、(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草原文化作为人类社会文明形态的重要载体之一,它产生和存在的经济基础主要是“牧业文明”,特 别是以群牧形态为主的牛存方式,具有鲜明特点。在儿乎全天然的住态环境中,无论是狩猎还是放牧,要 战胜各种天灾以获得更人效益,必须依靠群体的力最,采取群牧的白然方式,以实现畜群的繁衍和生产方 式的持续。群牧的生存方式不仅仅缘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方式,还由于征战的需要。猎牧的生存方式 塑造了草原人独特的品格,艰苦的草原生活境况铸造了他们强韧的体魄和尚武的精神。应当强调的是,草 原文化的“牧业”更突出的是具有依托自然的以游牧为主的群牧形式。这种群牧意识的产生,是狩猎文明 的进步,它不仅人人提高了生产的能力,也为草原人从狩猎文明走向畜牧文明提供了智慧与经验。从狩猎 发展到游牧,体现了生产方式的进步,也体现了人的生存能力的不断强化,显现出草原文化的确立与进展。
从考古学角度看,草原文化形成的最重要的标志,是北方草原的“细石器文化”。细石器文化伴随草 原文化从I口石器时代晚期一玄延续到早期铁器时代以前。细石器文化是草原文化中最原生的早期文化。这 种以压制、剥制、琢制和磨制相结合制作的细石器,反映了北方草原地区的生产发展水平,具冇草原民族 生产方式的典型特征。草原文化中的细石器不是单一的,其共存的文化因素至少述有两种,即“复合式工 具”和骨角器。前者主要指用石片、骨角器和木质工具等非单一材料,组合或配套制作的复合式工具,有 复合式刮削器、镶嵌石片和骨片、骨角、蚌器相结合的复合工具等。与草原细石器文化共存的又一考古学 现象是骨角器的发达。据考古发现,与细石器共存的遗址往往有用兽骨与兽牙以及鱼骨、蚌类和兽角制作 的工具和人量装饰品。这些都标志着草原文化开始形成。草原文化形成的另一个标志,是它依托的主要文 化载体,在观念形态上具有以“口然为本”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是由其生存模式和生产方式所决定 的。草原民族和草原文化点接将群牧形式的草场、水源和牲畜转化为人类赖以牛存的社会物质形态——肉、 乳及相关皮革制品,其牛产过程更具有依托白然的直接性。草原文化的载体,即无论是H然草场还是水、 空气和阳光,特别是草原和水这两个基木生存条件,与农业文明哄至渔猎文明相比,更少有人T改造和加 工而形成变异的,可称为原生性的生态经济。这既是草原文明朴素性、原始性的一面,也是它优越性的一 而。
草原文化中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从人粪生活的基木条件衣、食、住、行來看,草原民族的衣着 以皮革、兽毛编织品为主,它是草原民族与肉乳并存的重耍的副产品。众所周知,草原民族的食,以肉、 乳或曽产站互易的农产站为主,貝有原始生态的意义;草原民族的住,是逐水草而居,“穹庐为室毡为墙”, 这是草原文化的建筑特色,这种草原式的居住方式具有建筑耗材少、无污染、节省能源的特征;草原民族
的行,以牛、马、驼、羊为主,连依附它的车仗也都具有原生性,在现代工业文明出现以前,它是人们最 便捷的交通工具。总之,草原文化是较早形成的i种文化类型。
(选白王绵厚《草原文化形成的三个主要标志》启删改)
1?下列关于“草原文化形成标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草原民族“群牧意识”的产生、“群牧形态”的形成,显现岀草原文化的确立与进展。
草原民族从IH石器晚期到铁器时代一直使用了包含多种文化因素的细石器。
草原民族文化的载体,与农业文明甚至渔猎文明相比较,更具冇它的优越性的一面。
草原民族生产生活的直接性、原生性和协调性使其文化具有以然为木”的人文精神。
从原文看,下列关于“群牧形态”产生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在儿乎全天然的生态环境中,草原民族要战胜各种天灾以获得更大效益。
草原民族必须依靠群体的力量来实现草原畜群的繁衍和生产方式的持续。
草原民族必须以自然为依托、逐水草而居,进行游牧生产,并且四处征战。
草原民族的群牧形态提高了生产能力,为其从狩猎走向畜牧提供了经验。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草原文化的“牧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无人机多旋翼超视距驾驶员(机长)_三类四类理论考试题库资料(含答案).pdf
- 《新能源新篇章:核电技术革新》课件.ppt
- 10KV继电保护整定计算10KV继电保护整定计算.doc
-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风险告知书.pdf
- 2024年语文高考模拟试卷及答案(含两套题).doc VIP
- 2024建筑材料智能检测系统技术规程.docx
- 农业现代化中大数据分析对农业经济的促进应用(国民经济论文资料).doc VIP
- 2021年黑龙江高考英语真题及答案.pdf VIP
- 2025年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典型题).docx VIP
- 职业技能竞赛—供应链管理师职业技能理论题库(附参考答案).pdf VIP
文档评论(0)